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督脉穴 > 中枢 zhongshu (DU7)
编号:13694436
头针配合四关穴治疗中枢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2日 《医学信息》 201410
     摘要:目的 头针结合中枢性呃逆、单纯体针治疗中枢性呃逆的疗效观察针刺疗效的四点结论,方法 头针治疗中枢性呃逆。中枢性呃逆患者的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刺联合治疗组四分,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无效2例,好转9例,治愈2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无效7例,好转10例,治愈1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治疗中枢性呃逆四关穴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枢呃逆;头针;四关穴

    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由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呃逆,呃逆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第三颈椎。中枢性呃逆的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影响颈脊髓,脑干迷走神经及延髓呼吸中枢的。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症状是常见的神经外科,更难治性癫痫发作,可加重患者的症状与中枢性呃逆,导致抑郁,疲劳,食欲不振,长期不愈常出现呼吸抑制,抑郁,体重下降,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足和吸入性肺炎,延长了中枢性呃逆的恢复,从而控制呃逆,降低中枢性呃逆患者中央疼痛及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头皮针结合为中枢性呃逆32例治疗四点的作者,和单纯体针治疗中枢性呃逆28例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枢性呃逆患者60例,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按入院单双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32例中枢性呃逆的治疗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14岁;病程0.5~9d,平均为3.8d;术后9例脑肿瘤,颅脑损伤12例,11例自发性脑出血;胃阴虚综合征8例,脾胃虚8例,阳虚者10例;对照组中枢性呃逆患者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46.61岁;病程0.5~8d,3.6d的平均值;术后7例脑肿瘤,颅脑损伤11例,7例自发性脑出血中医10例;胃阴不足,对脾胃阳虚8例。60例排除环境因素,如膈周围性病变,胃潴留。数据的统计处理,比较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组:头穴治疗中枢性呃逆与双侧额旁2线(由于靠近孔口下1英寸的头),四点。这是28~30,1.5~2cm的针,局部常规消毒后,与中枢性呃逆患者头皮针以30°角迅速在头皮上,当针到达中央呃逆的帽状腱膜,手指感到阻力减小,然后针和中枢性呃逆患者平行捻逆头皮针0.5~1cm[1]。双手操作,持续捻速度为2min,每200min,10min,反复3次可以针。太冲穴向上斜刺0.5~1cm到0.5cm,合谷,快速提插捻转,局部重酸胀感离开30min。1次/d。对照组:中脘穴,足三里,内关。选择28~30,1.5~2英寸的针,局部常规消毒后,直上1寸,捻针,中枢性呃逆患者有酸胀感30min离开[2]。

    1.3 疗效评定 呃逆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 ;呃逆明显减少,间歇期延长为好转;治疗3次以内,呃逆停止,1w内无复发为痊愈。

    2结果

    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3 讨论

    中枢性呃逆是由于中枢病变,如中风,脑肿瘤,导致脑中央和苍白的抑制状态,从而造成膈肌痉挛反射。我们用头皮针治疗对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和治疗。横向线2的内脏和食管胃和膈肌量,相对其他器官,针刺可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建立相应的侧支循环,脑血流障碍,改善缺血区。也引起了激烈的出血在脑细胞的兴奋性冲击压缩状态和恢复的觉醒。现代医学认为,颅脑疾病通过迷走神经收缩运动引起的中枢性呃逆,膈神经刺激和反射膜片产生间歇。头针疗法是基于上相应区域的刺激区头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在这些领域,针刺可改善脑血液循环,有利于脑组织恢复其兴奋性,使不同的传入神经冲动来提高灵敏度,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用于各种脑疾病的治疗。针刺胃的迷走神经反射弧被抑制,从而起到一个呃逆的作用。临床验证,该方法具有简单,效率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在中枢性呃逆的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止复发的问题。呃逆是在膜片的间歇性收缩曲线是不独立的,因此,空气是呼吸道间歇性突然快速吸入,伴随着吸气,声门突然关闭,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打嗝的原因是中央,反映精神,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原因。由于颅内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中枢性呃逆,脑干迷走神经和颈脊髓,引起的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导致中枢性呃逆。中枢性呃逆更顽固的利他林,更多的肌肉注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时间短;穴位注射,可出现心律失常,嗜睡等副作用,且易复发,现在很少使用。具有神经的兴奋作用,治疗原则是不是很清楚,可能是通过调节作用中驰内脏神经,膈神经或过度兴奋和抑制状态。中医认为打嗝是由于胃的气机失调,胃气所造成的逆,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位,联络,三焦,和交叉点的经络,可以调整平衡和胃肠道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四分,主治胃肠道疾病,疾病,疾病和同一气化胃相关脏腑病变的要点。两个点的调整,可以改善脾胃,脾胃功能下降,达到治疗的目的。穴位注射,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减少用药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这种方法的起效时间快,不易复发,操作简单,用于治疗中枢性呃逆的有效方法。经络的方法,是在治疗呃逆的耳点,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和镇静,安神的作用。当短暂的攻击,在过敏的脑脚,阻力减小,到一定强度的刺激的位置,可以调整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呃逆症状。

    中枢性呃逆是由于中枢性呃逆患者中枢病变,如脑肿瘤,中风,导致中枢性呃逆患者中心浅的激发态或抑制状态,导致中枢性呃逆的膈肌痉挛反射。打嗝常难治,临床上很难控制,常常打嗝常常妨碍中央呃逆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影响气体交换,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下降,增加中枢性呃逆患者脑水肿,甚至影响到中枢性呃逆患者的预后;头针治疗大脑皮层中枢性呃逆的功能定位,额旁2线及食管下端,隔膜的相应中枢性呃逆患者的胃和其他器官,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对侧支循环建立的中枢性呃逆患者有益,使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可促进脑细胞中枢性呃逆患者恢复兴奋[3]。中医认为,中枢性呃逆是气机失调患者中枢性呃逆,久病体虚,引起胃逆动态膜。根据经络理论,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精华和内脏中枢性呃逆合谷,太冲穴亲密接触。合谷,太冲穴是足厥阴原穴,原穴是原来的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和密切相关的,气是生命的动力,通过内部器官,是十二个通道的基础,使原来的点是调整人体的功能。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血的病理变化,那是血,针灸治疗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血液调节经络,合谷穴属足阳明胃经血液,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冲血厥阴,局部的血液,血液循环,四孔配合太冲,血液(大冲)一个(合谷穴),阳阴(大冲),降一升一夫,一个肮脏的[4],阴阳,脏腑协调。在血液中的循环中枢性呃逆的治疗效果,降低胃,宽胸理气。头针,更好的实现。在医学上,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脑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活动的参与,上帝不是气体,气体反转,呃逆。在调整治疗时清新治本,和降逆止呃的姑息治疗。点至心包经络穴,督脉穴对沟,两个球洞的比赛,可以醒脑开窍,恢复和治愈灵魂。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太冲为肝经原孔,两个孔相匹配,可舒肝和胃降逆呃,和临时,标本,相得益彰。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上述穴位,针刺,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引起的呃逆反射的抑制,缓解膈肌痉挛。

    参考文献:

    [1]杨甲三.针灸学[M].人民文生出版社,1988,1:517.

    [2]李文瑞,何保仪.实用针灸学[M]. 人民文生出版社,1982,1(1):165.

    [3]刘路然,李海霞.头针治疗中枢性呃逆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11.

    [4]张永臣,吴富东.四关和四关穴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5.

    编辑/王海静, 百拇医药(杨晓鸿)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督脉穴 > 中枢 zhongshu (D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