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
编号:13683208
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4日 《医学信息》 201419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0例,对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2例患者进行科学正确的护理预防,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习惯、药物的预防等。结果 在10例患者中,经过7~15d的治疗护理,有9例患者的患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下肢肿胀症状基本消除,且相应的疼痛状况减轻,均痊愈出院。另有1例患者因最佳治疗时间错过,留下了后遗症。结论 对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预防及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可能。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体会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在其较为危急的时期未得到科学正确的治疗及处理,患者体内的血栓会出现脱落情况致使其身体内部的各重要器官出现栓塞,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死亡。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可使血小板和白细胞进一步聚积、黏附和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并形成血栓[1]。为了吸收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确丰富的护理经验,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0例,对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0例患者进行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0例,其中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80例,年龄范围为32~79岁,平均年龄为(56±2.8)岁。在腹部外科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0例,所占比例为4.3%。在10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范围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61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时期通常为腹部外科术后的3~9d,平均4.3d。腹部外科手术类型为脾脏手术的有5例,胃结肠癌手术3例,急性腹膜炎探查手术2例。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血栓部位为左下肢的7例,右下肢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及抗凝治疗。

    1.2 预防及护理方法对10例在腹部外科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溶栓护理以及药物预防、早期活动预防、腹部外科手术中注意事项的预防等。

    2结果

    在10例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经过7~15d的治疗护理,有9例患者的患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下肢肿胀症状基本消除,且相应的疼痛状况减轻,均痊愈出院。另有1例患者因最佳治疗时间错过,留下了后遗症。

    3讨论

    3.1护理措施经验

    3.1.1心理护理有一些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及家属自身的术后痊愈护理观念本身存在着较大问题,其主要的护理意识侧重于术后的卧床静养,对于一些基本护理活动的进行难以配合。面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应事先让患者及其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病情的引发原因、危害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具体的说明介绍,对其预防护理的重要性也需强调说明,在将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顾虑进行解除的同时,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理解及配合。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也应向患者适当地介绍一些实际案例,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了解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3.1.2体位及休养护理对所选取的10例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采用半卧式体休养。患者因对切口疼痛的恐惧害怕变换体位,护理人员协助指导患者变换体位1次,对部分病例给予抬高下肢,并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和咳嗽[2]。另外在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情急性期应进行绝对的卧床休养护理,在发病后的3~4d内应格外注意其卧床休养。在此之后,为了使患者身体更好地进行静脉回流活动及消肿,应将患者抬升至其心脏25cm左右。在患者的绝对卧床休养期间,护理人员对其下肢的温度、肤色及肿胀等基本情况进行观察,保持患者身体的清洁及干燥,以此避免出现褥疮。

    3.1.3溶栓治疗护理在对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确诊后,在72h内可进行相应的溶栓治疗护理,与此同时配合应用抗凝等方法治疗。护理人员应配合相关医师的工作,帮助其做好一些常规类检查,如患者的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等。对于患者手术切口的出血情况也应进行仔细观察,如在引流液在短期内流速较快且呈鲜红色,那么出现部位可能为腹腔。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意识及呕吐症状进行观察,避免出现颅内出血的情况;对呼吸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出现肺栓塞。为了减轻患者因穿刺过多而感受到的痛楚,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在患肢局部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使其更快地到达血栓处,浓度也有所增强,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3.2预防措施经验

    3.2.1药物预防对于23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的100余例患者,如年龄达到70岁的高龄患者、结肠癌患者等在术后进行药物预防。对100余例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输注,1次/d,连用3~5d,以促进微循环的改善,同时给予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肝素 5000 U 皮下注射,1~2次/d[3]。在患者药物预防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其身体的出血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监测相应的凝血变化。在对本组患者的预防观察中,未发现出血倾向患者。

    3.2.2早期活动预防在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帮助家属对患者进行双下肢被动活动。当患者完全清醒后,护理人员督促患者自主进行膝、踝、趾关节的伸展运动。运动频率为2~3次/d,屈伸次数范围50~100下/次,通过关节屈伸来帮助促进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早期下床活动的进行时间及活动量以患者手术及身体情况为参考,中等手术患者在术后当天便可进行活动,身体质素较差的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活动,并逐步加大活动量。

    3.2.3腹部外科手术中的注意事项①在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时,应对患者的血管内膜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损伤情况。在手术期间不应对患者血管进行刺激性药物的输注,需要着重关注的是患者的左下肢。由于局部受压的情况突显,左下肢静脉血流阻力要大于右下肢,左髓总静脉位于左髓总动脉之下。对于患者的身体的同一静脉不应进行反复穿刺;②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应注意患者身体的防寒保暖,在患者的麻醉剂未完全失效之前,护理人员及家属可以对患者下肢进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按摩,以此帮助促进其身体的血液回流。

    3.2.4科学宣教及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对下肢进行适宜的防寒保暖,但身体不可过热。在冬季时应对环境温度进行保持,避免出现缺血状况下的耗氧量增加。患者的饮食选择应主张清淡,对食盐的摄入应尽量减少,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瓜果蔬菜等,以此帮助降低体内的血液粘稠度。在出院后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随诊,如出现身体不适状况应及时就诊。在出院后应进行科学适量的运动,同一种姿势不可保持过久,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帮助其尽快痊愈,恢复身体健康。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确预防,能够将其发病概率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沈亚云.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1(07):829-830.

    [2]金文兰.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武警医学,2012(01):85-86.

    [3]辜婷.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02):320-321.

    编辑/哈涛, http://www.100md.com(张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