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9例KD患儿(病例组),分别测定病例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小板数(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压积(PCT), 同时测定同期年龄相仿的健康儿46例(对照组)以上数据。KD患儿均进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按照有无冠状动脉异常分为两组,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急性期PLT、MPV、PDW、P-LCR 、PCT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KD患儿急性期PLT、PCT、 PDW、P-LCR与恢复早期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MPV与恢复早期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判断KD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但与冠状动脉病变无相关。
关键词:川崎病;血小板参数;诊断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化,血小板明显升高为其临床特点之一。因其是一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极易累及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或者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5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的分析,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诊断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组59例为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KD患儿,男40例,女19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年龄2.1岁,入院初诊病程2~ 10d,平均4.5d。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急性期指发病初期(入院24h内),恢复期早期指经治疗后体温正常后1w以内。心脏彩超改变指冠状动脉(冠脉)有扩张(标准参考相关文献[2])、冠脉血栓、冠脉回声增强、心包积液等改变。入院确诊后均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治疗。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6例作为对照组,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