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26
编号:13673571
右室间隔起搏部位与QRS波时限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日 黄卫斌 郑伟珍 蔡彬妮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QRS波时限指导找到理想的右室间隔起搏部位。方法 选取40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将标准大头导管分别置于同一患者的右室间隔低位、中位、高位三个位点起搏,以获得最窄QRS波时限的右室间隔区域作为最佳右室间隔起搏部位。结果 右室间隔起搏QRS波时限,中位组明显窄于高位或低位组(136.7±16.1 ms vs 154.9±16.7ms,149.8±18.0ms) (P<0.001)。结论 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为最佳右室间隔起搏部位,这将为临床选择更合理的起搏部位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心内电生理检查;右室间隔;起搏部位;QRS波时限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 因其位置靠近希氏束,室间隔近端首先被收缩激动,经室间隔迅速向左、右心室和心尖部扩散,使左、右心室收缩激动基本同步。左、右心室的电激动同步性保证了双心室的同步机械收缩,使射血分数得到提高,心功能得到改善[1,2]。大部分研究均证实RVS起搏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因其心室激动可部分通过自身希氏束-普肯耶纤维系统下传,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非常接近,因此有可能减少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3]。

    QRS时限其宽大畸形程度与左右室间除极顺序和收缩的同步性相关,QRS时限宽大畸形程度越严重,左右室收缩同步性越差,目前多采用QRS波时限来判定是否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4,5]。

    笔者拟通过分析在X线下将大头导管置于同一患者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所获得的QRS波时限和形态来找到理想的右室间隔起搏部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需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年龄24~77岁,平均年(52±14.0)岁,其中男20例,女20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