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27
编号:13672479
小组社会工作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的效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9日 刘俊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小组社会工作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的效果。方法 根据ICD-10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方便选取入住我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并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及面谈筛选,选取低自尊感的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8)和对照组(n=38),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接受12次小组社会工作团体辅导,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小组社会工作前后采用PSSS、SE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实验组在小组社会工作结束后用自编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小组社会工作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SES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在PSSS上亦如此(P<0.01)。实验组对小组社会工作有较多正向评价。结论 短期内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可以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自尊感。

    关键词:小组社会工作;社会支持;自尊

    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里痛苦或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1],精神障碍大多属慢性病,治疗时间长,易复发,痊愈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据卫生部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由于社会大众归精神疾病偏见或误解,精神障碍患者既面临出院后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又承受他人乃至社会的歧视,导致自尊水平降低,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而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与家庭、社会长期隔离,更易产生低自尊不自信的心态。王美玲[2]、陈朋月[3]的研究均表明:低自尊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外,需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影响精神障碍患者自尊的不利因素,增强其治疗和康复信心。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工常用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有研究表明社工介入对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再社会化有积极作用[4]。此次小组社会工作融合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团队建设与支持、组员分享等,旨在探索小组社会工作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感的效果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2012年3月~10月入住山西省荣军精神康宁医院的精神障碍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