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27
编号:13672232
实体瘤经皮注射抗癌乳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9日 《医学信息》 201427
     1.2.2治疗操作 ①徒手可触及的病灶,直接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左手固定瘤体,右手用抽好抗癌乳的(5、7或9号针头)注射器,经皮穿刺,达预期深度和方向后,缓慢注入。必要时可调整方向和深度,以使其分布圆满和均匀;②不可触及的深部实体瘤,在CT(或带有穿刺探头的超声波)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尖端过中点即可。注射抗癌乳剂后,用CT(或超声)重扫,乳剂分布缺损区,调整穿刺针方向和深度后,再补充注射,做到尽可能满意。巨大瘤体也可分期注射。

    1.3疗效评判标准 按照WHO对实体瘤疗效的判断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四个等级,有效率(RR)=(CR+ PR);临床获益率(CBR)=CR+PR+SD。各级疗效评判,从消融治疗后4w复查,与治疗前对比,得出各级疗效数据。从此次评出疗效到再复查进展的时间,即稳定时间又称无进展生存期(PFS),作为我们观察的重点指标。本文未把OS等终点事件作为我们的观察最终目标,因为孤立实体瘤进展与否往往不是决定OS的全部因素。

    2结果

    本组63例中,CR10例(10/63),占15.87%,PR38例(38/63),占60.31%,SD11例(11/63),占17.46%,PD4例(4/63),占6.35%。RR 76.18% ,CBR 93.64%。获平均6个月PFS。治疗过程中诱发疼痛9例,严重疼痛1例(不能耐受,面色苍白,全身大汗,但血压未下降),肺癌穿刺后咳痰带血3例。

    3常见不良反应

    ①ACM外漏-疼痛,是化学消融最常见不良反应。如靠近胸壁或纵膈的瘤灶,抗癌乳外漏刺激胸膜壁层;肝门区或腹膜后胰头区域的实体瘤灶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