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2)
第1页 |
参见附件。
7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7.1过敏 大多数患者1年内接触过链球菌感染,会产生不同程度抗体介导的抗链激酶效应,如果AMI患者在1年内使用过链激酶不建议再用链激酶治疗,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7.2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出血量较少,70%发生血管穿刺部位,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预测颅内出血危险的临床因素有(高龄>65岁,低体重<70kg,就诊时的血压)一般认为在临床上颅内出血发生率<1%可以接受,对溶栓治疗的早期危险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肌破裂危险增加,致颅内出血、心肌再灌不足引起的泵功能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肌再灌损伤等。
8 溶栓治疗后的抗凝辅助治疗
8.1抗血小板治疗,灌状动脉内斑块形成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在急性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活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MI的常规治疗,溶栓前即应使用,常用的抗向小板药物。
8.1.1阿斯匹林,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2(TX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种抑制是不可逆的,由于每日有新生的血小板产生,当新生血小板占整体10%时,血小板功能可维持正常,所以需每日持续服药,AMI急性期150~300mg,首次300mg嚼服。
8.1.2氯吡格雷,主要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开始剂量250mg,2次/d,1~2w后改为250mg 1次/d维持。
8.2抗凝治疗
8.2.1普通肝素 一般使用方法:先静脉推注5000u冲击量,继之1000u/h维持静脉滴注,静脉肝素一般使用时间为48~72h,以后改用皮下注射7500u每12h次,用2~3d。
8.2.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一个片段,分子量4000~6500之间。从预防血栓形成的总效应方面优于普通肝素,现在多主张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替力主要在于缩短胸疼发作至到医院和到达医院至溶栓开始时间,对于运送路途延迟将超过1h的患者可考虑院前溶栓,患者进门至溶栓开始应在30min内完成。
9 讨论
我科从1990年以来,统计救治108例患者,心肌梗塞ST段抬高患者进行第一就诊时间进行溶栓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对基层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抢救心梗的患者,最关键一步就是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明显地提升了梗塞的救治水平,提高了心内科的整体水平,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294.
编辑/哈涛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