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务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技术培训的探讨
第1页 |
参见附件。
医院志愿服务对密切医患关系、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医院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宽,由早先的门诊分诊、导医等公益性服务,向急诊、病房、社区的医疗辅助服务拓展,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涉及越来越多并发心理问题的患者。疾病或意外伤害作为一种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应激性心理反应主要以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主[2],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2011年7月本院对医务志愿服务者中的心理干预小组成员进行心理疏导技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培训对象 参加医院志愿服务的心理干预小组成员,共36名,全为女性护士,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9.38±5.07)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25人、大专学历11人。职称: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9名、初级职称26名。工作年限:2~5年15名、 6~10年14名、 10年以上7名。参加医院组织的心理疏导培训前,未接受相关心理干预技术的学习。
1.1.2心理干预对象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急诊科接诊并留观3d以上,意识清醒的390例成年意外伤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创伤281例、急性中毒75例、动物性伤害20例、溺水9例、电击5例。年龄18~72岁(46.37岁±9.36岁),留观时间5.07d±0.89d(3d~8d)。男239人、女151人。以心理干预小组成员接受心理疏导培训前1年(即2010年7月~2011年6月)进行的心理干预患者为对照组,共182例;接受心理疏导培训后1年(即2011年8月~2012年7月)进行的心理干预患者为实验组,共20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收入、丧偶情况、疾病及功能缺损、治疗及留观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