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33
编号:13666203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基因转染小鼠受到大肠杆菌攻击后结肠粘膜上皮离子转运的变化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0日 李利生 孔庆利 徐敬东 张悦 安云庆 朱进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嵌合基因(BPI700-Fcγ1700)转染的小鼠,给予感染最小致死剂量(MLD)的大肠杆菌,观察和探究结肠上皮电阻和离子转运的变化和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转染、短路电流记录、ELISA测定技术,记录转基因小鼠结肠粘膜的基础电流、电压以及给予促分泌物对上皮离子转运的影响。结果 基因转染小鼠与对照组相比,结肠上皮基础电阻和短路电流明显增加,在上皮的顶膜侧加入钠离子通道阻断剂阿米洛利后,则可以明显抑制增加的电阻;应用上皮离子促分泌物forskolin后,可以明显增加结肠上皮的短路电流,这种短路电流可以被氯离子通道阻断剂DPC、Na+-K+-2Cl-共转运体抑制剂bumetanide明显抑制;并且forskolin作用结肠粘膜后上皮cAM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基因转染小鼠结肠上皮阴离子转运明显增加,从而促进了肠道排毒反应,这可能是转基因小鼠对致死性大肠杆菌抵抗力增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短路电流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病理变化,其引起的败血症和休克导致死亡率逐年增加[1,2]。常规的抗生素、抗炎症因子等治疗手段由于耐药、不能中和内毒素等原因,在临床上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找到能够中和内毒素、杀菌效果显著的药物变的非常迫切。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PI)在1978年首次被发现,BPI及其重组功能片段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杀灭细菌和中和内毒素的功能,但是因为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的限制。

    鉴于以上情形,我们构建了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的一种功能片段--BPI700-Fcγ170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