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治法。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111例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的疗效,无1例手术并发症的出现。随访5个月~5年,复发6例,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处理后治愈。结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表现显著,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鼻内镜手术,且复发率低;术后定期行鼻内窥镜检查、术腔清理以及冲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病可以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两型,临床上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的患者较多[1]。临床上治疗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则对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女66例,男45例;年龄17~76岁,平均(40.1±2.2)岁;病程为6w~26年,平均3年6个月。随访的时间为5个月~5年。主要的临床表现:脓鼻涕者78例,涕中带有血丝或是有回吸性涕血者41例,鼻塞者96例,自觉或他觉鼻腔内有异味者16例,有额部痛者12例,枕部头痛者6例,伴变态反应性鼻炎症状者19例。鼻内镜检查:鼻甲及中鼻甲不同程度肥大者86例,鼻中隔偏曲者36例,其中同时有鼻中隔偏曲及息肉者5例。影像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窦冠状位CT平扫,对于部分怀疑鼻腔或鼻窦内有点位性病变者则加做水平位增强CT。结果示鼻腔或鼻窦内密度增强伴不规则软组织阴影。其中可见36例患侧的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
1.2方法 111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中对于术腔内病变的组织或"油灰样"粘稠的分泌物进行彻底地清除。另外,对于鼻中隔偏曲影响正常引流者给予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因中鼻甲肥大或是息肉样变者给予部分切除。局限于蝶窦者采用Wigand术式入口,向内向下扩大术腔对病变彻底地进行清除;余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式进行手术,摘除钩突,逐一开放窦口,于0°、30°、70°镜使病变的窦腔充分暴露,彻底清除病变部位,并且用40:1的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棉片擦拭黏膜以止血[2]。收集术中清除的病变组织送病检。术后门诊鼻内镜检查随访5个月~5年。
, 百拇医药
1.3病检结果 病检结果示镜下真菌菌团,其中可以找到孢子或者菌丝;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可见炎性渗出物。
2结果
111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并且无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术后定期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镜检查以及清洗。随访5个月~5年,复发6例;余患者均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前的症状如流涕、鼻塞、头痛等均消失,鼻内镜下见术腔净,鼻道通,窦腔黏膜正常,无脓性分泌物或是真菌团块等。对于复发的6例患者,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处理后治愈。
3讨论
目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为耳鼻喉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本病表现为一般的慢性鼻及鼻窦炎的症状如流涕、鼻塞、嗅觉减退以及头疼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鼻涕中带血或者是回吸性涕血以及自觉或他觉鼻中有异味。鼻窦CT以及鼻内镜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3]。近1\2的患者的鼻内镜检查提示鼻腔内有典型分泌物、黏膜水肿或坏死、鼻息肉等,此为术前诊断的重要依据。大部分病患在术中可以见到分泌物,其分泌物非常典型,呈"油灰样"极粘稠的分泌物或是干酪样易破碎的小块[4]。一经确诊,手术治疗是首选。本病的主要治则是彻底清除真菌团块并保证术后充分的通气功能以及引流,从根本上改变真菌的生存环境。随访发现,引起该病复发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有:①菌团的清除不彻底,对于不能窥及或清理不彻底的死角,取以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扩大术野以及反复冲洗解决;②窦口开放狭窄,以致真菌再次感染,虽然本着对窦口正常黏膜尽量保护的原则,但是也要在保证鼻窦处引流通畅的前提下,故适当扩大窦口。
, http://www.100md.com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症状典型,在鼻内镜及CT检查的辅助下可确诊,积极施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鼻内窥镜检查、术腔清理以及冲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周良.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4.
[2]李娟.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8 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81-182.
[3]于德林.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3(4):218-219.
[4]陈浮.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0):5358-5359.
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新民 葛文杰)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病可以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两型,临床上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的患者较多[1]。临床上治疗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则对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女66例,男45例;年龄17~76岁,平均(40.1±2.2)岁;病程为6w~26年,平均3年6个月。随访的时间为5个月~5年。主要的临床表现:脓鼻涕者78例,涕中带有血丝或是有回吸性涕血者41例,鼻塞者96例,自觉或他觉鼻腔内有异味者16例,有额部痛者12例,枕部头痛者6例,伴变态反应性鼻炎症状者19例。鼻内镜检查:鼻甲及中鼻甲不同程度肥大者86例,鼻中隔偏曲者36例,其中同时有鼻中隔偏曲及息肉者5例。影像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窦冠状位CT平扫,对于部分怀疑鼻腔或鼻窦内有点位性病变者则加做水平位增强CT。结果示鼻腔或鼻窦内密度增强伴不规则软组织阴影。其中可见36例患侧的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
1.2方法 111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中对于术腔内病变的组织或"油灰样"粘稠的分泌物进行彻底地清除。另外,对于鼻中隔偏曲影响正常引流者给予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因中鼻甲肥大或是息肉样变者给予部分切除。局限于蝶窦者采用Wigand术式入口,向内向下扩大术腔对病变彻底地进行清除;余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式进行手术,摘除钩突,逐一开放窦口,于0°、30°、70°镜使病变的窦腔充分暴露,彻底清除病变部位,并且用40:1的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棉片擦拭黏膜以止血[2]。收集术中清除的病变组织送病检。术后门诊鼻内镜检查随访5个月~5年。
, 百拇医药
1.3病检结果 病检结果示镜下真菌菌团,其中可以找到孢子或者菌丝;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可见炎性渗出物。
2结果
111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并且无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术后定期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镜检查以及清洗。随访5个月~5年,复发6例;余患者均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前的症状如流涕、鼻塞、头痛等均消失,鼻内镜下见术腔净,鼻道通,窦腔黏膜正常,无脓性分泌物或是真菌团块等。对于复发的6例患者,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处理后治愈。
3讨论
目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为耳鼻喉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本病表现为一般的慢性鼻及鼻窦炎的症状如流涕、鼻塞、嗅觉减退以及头疼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鼻涕中带血或者是回吸性涕血以及自觉或他觉鼻中有异味。鼻窦CT以及鼻内镜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3]。近1\2的患者的鼻内镜检查提示鼻腔内有典型分泌物、黏膜水肿或坏死、鼻息肉等,此为术前诊断的重要依据。大部分病患在术中可以见到分泌物,其分泌物非常典型,呈"油灰样"极粘稠的分泌物或是干酪样易破碎的小块[4]。一经确诊,手术治疗是首选。本病的主要治则是彻底清除真菌团块并保证术后充分的通气功能以及引流,从根本上改变真菌的生存环境。随访发现,引起该病复发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有:①菌团的清除不彻底,对于不能窥及或清理不彻底的死角,取以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扩大术野以及反复冲洗解决;②窦口开放狭窄,以致真菌再次感染,虽然本着对窦口正常黏膜尽量保护的原则,但是也要在保证鼻窦处引流通畅的前提下,故适当扩大窦口。
, http://www.100md.com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症状典型,在鼻内镜及CT检查的辅助下可确诊,积极施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鼻内窥镜检查、术腔清理以及冲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周良.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4.
[2]李娟.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8 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81-182.
[3]于德林.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6,3(4):218-219.
[4]陈浮.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0):5358-5359.
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新民 葛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