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维生素
编号:13653052
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2日 《医学信息》 20153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7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入住PICU时间、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入住PICU时间和家长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症状,缩短入住PICU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维生素K;颅内出血;护理干预;疗效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是婴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该病起病急骤,无前驱表现,不被患儿家长和基层医院医生认识,易延误治诊,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均较高,正确认识此病,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干预,不仅可挽救患儿的生命,而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2011年1月~2013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PICU病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34例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PICU病区住院的67例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有关该病的诊断标准[1]。将67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8d~3月,平均(41±1.1)d,使用护理干预;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8d~3月,平均(41±0.9)d,不使用护理干预。患儿临床表现有:进行性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呕吐,脑性尖叫,发热或体温不升,惊厥或抽搐,昏迷,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前囟紧张或隆起,凝视或斜视等。所有患儿均通过头颅CT影像学确诊,均为母乳喂养,生后未用过维生素K,患儿母亲孕期未补充过维生素K,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轻、中度贫血,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由护理人员遵医嘱按常规措施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舒适的环境 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避免对流风,光线适宜,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色调柔和。头部制动,治疗及护理集中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搬动,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颅内出血。3次/d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1.2.2 病情及用药观察 严密观察患儿意识、面色、前囟饱满度、瞳孔大小、肢体活动及反射情况、有无抽搐等并注意原有症状是否加重,一旦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迹象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进行处理。同时正确给药并观察药物疗效,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静脉推注维生素K15~10mg,连续3~5d。静脉推注有一定的危险,偶尔出现过敏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等反应[2],故应缓慢给药(每分钟不超过1mg)[3]。输新鲜血浆10~15ml/Kg,1次/d,1~3次。及时给予20%甘露醇0.5~1.0g/Kg,静脉输注,4~6h输注一次,以降低颅内压。对颅高压的患儿,地塞米松有非特异性细胞膜稳定作用,可以预防和延迟脑水肿的发生,0.1~0.3mg/Kg/次,静脉输注。呋塞米可减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每次0.5~1mg/Kg。快速静脉输注,并合理控制补液量。硬膜下出血的患儿配合硬膜下穿刺治疗,并做好相关穿刺护理。

    1.2.3呼吸道护理 使患儿头部抬高15°~30°,右侧卧位,以减轻颅内水肿,防止分泌物吸入呼吸道[4],及时有效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吸力小于120mmHg,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平卧时颈肩部垫上小软枕,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予氧气吸入,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必要时予血气分析,确保安全有效吸氧。

    1.2.4保护血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静脉穿刺,以防加重颅内出血。用微量泵或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输入。

    1.2.5亲情护理 ①亲情喂养:出血早期及出血量较多者禁止直接吸吮牛奶。遵医嘱予留置胃管鼻饲时应缓慢推注;鼓励非营养性吸吮,吸吮时产生反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②亲情呼唤:出血停止后病情稳定期,在治疗护理时使用询问、商量、鼓励、赞美的语言,采用家长对他最亲昵的称呼呼唤患儿;每天下午,适当安排患儿母亲探视并予母乳喂养以促进母子亲情交流与沟通;③亲情刺激:给予患儿一些气味刺激,适当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及以前的胎教音乐并予强化,同时辅以按摩抚触,据日龄予色彩鲜艳的图片或玩具进行视觉刺激。

    1.2.6健康教育 每日向患儿家长解答病情,减轻其紧张情绪,鼓励指导母亲多食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鸡蛋等。使其认识维生素K对预防本病的重要意义,婴儿出生后应常规补充维生素K1,一次肌肉注射1mg,连续3d,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有:母亲在婴儿出生前后口服维生素K110mg×10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疗效、入住PICU时间、家长满意度。①临床疗效:分为显效、好转、无效。②家长满意度:采用我院设计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包括病区环境、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等4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表上交后按分值100、80、60、40分进行统计,≥80分为满意。

    1.4疗效判定 ①显效:治疗6h内抽搐停止,尖叫消失,生命体征稳定;②好转:12~24h内抽搐停止,尖叫消失,生命体征稳定;③无效:48h后仍有抽搐尖叫,放弃治疗及死亡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疗效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显效2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有效率63.6%,见表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患儿住PICU时间 观察组患儿住PICU时间为(3±1.4)d,对照组患儿住PICU时间为(5±1.3)d,两组患儿住PICU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观察组患儿住PICU时间少于对照组患儿(见表2)。

    2.3患儿家长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33例,满意度97.1%;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24例,满意度72.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是造成婴儿伤残的重要原因,此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者多,以往治疗该病患儿时,护士仅遵医嘱进行治疗护理,缺少护理干预措施,常因治疗效果欠佳、入住PICU时间长、家长满意度低等引起医疗纠纷。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护士随时评估患儿病情及家长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环境管理,亲情护理及健康教育,缩短了患儿住PICU的时间,提高了临床疗效及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1.

    [2]薛春香.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护理研究,2010,8(19):129-130.

    [3]金汉珍,黄德泯,管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61.

    [4]刘荷英,逯艳梅,刘江英.30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婴儿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153-154.

    编辑/苏小梅, 百拇医药(朱丽萍 倪如丽)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