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编号:13653192
96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9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2日 《医学信息》 20153
     摘要: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是否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结果 睡眠时或夜间心率明显低于活动时或白天;而长RR间期振次均明显高于活动时或白天。结论 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常会发生在夜间或睡眠时,加重房室结隐匿性传导,使房颤波下传心室减少,但不能轻易诊断为并Ⅱ°房室传导阻滞。

    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房室阻滞;动态心电图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极速性房性心速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仅次于早搏。心房纤颤发作时可引起心排血量降低,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并发血栓形成,甚至发展为室颤。既往认为房颤伴长RR间期多为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近年来多数学者对这一标准提出质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心房颤动患者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心房颤动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54.3±10.1)岁。研究对象反复住院均以第1次诊断为房颤的住院资料为准;全院反复住院患者均按1人次计算。

    1.2 方法 采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HOLT Win7.0 Gold动态心电图分析仪监测所有患者24h心电图变化,记录不少于22h。将资料输入电脑自动分析和人机对话干预分析,人工排除伪差,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次数。

    2 结果

    96例持续性房颤出现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85例,占88.5%,每例发生次数5~98次不等,共2715次。长间期1.5~3.5s,以1.5~2.0s多见,共1996次,占73.5%。2.0~3.0s次数为708次,占26.1%。3.0s以上共11次,占0.4%。

    3 讨论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动态心电图中较常见,24h中发生的频率要达数次到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多见于夜间或睡眠时,活动时或白天长R-R间歇消失。目前研究认为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①隐匿性传导:心房颤动波下传至心室时,受到房室结、房结区、结希区的阻尼,影响并产生心房颤动波间期短于房室结生理不应期,多数心房颤动波受阴于房-结区、结区、结-希区甚至希氏束或双束支等不同水平,而造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1];②自主神经张力:白天清醒时交感神经兴奋,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冲动下传增加,使心室率加快;反之,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使心室率减慢。说明心房颤动患者卧位或睡眠时RR间期的变化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较大[2];③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主要是房室交接区分层传导不应期的不一致引起的长RR间期;④药物的影响:某些影响自主神经张力的药物可使迷走神经占有相对或绝对优势,加重房室隐匿性传导;⑤交界性停搏与心室停搏:严重的心室长间歇不能及时出现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由此看出,许多持续性房颤伴长R-R间期时传导功能可能是正常的,并不是真正的房室阻滞,属于生理性房室阻滞。只有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频发的心室长间歇大于2.0s以上;②平均心室率小于40bpm;③出现过缓的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④心房颤动发作前后有永久性Ⅱ°房室传导阻滞[3]。建议对这类患者及早做出诊断及干预,可以预防很多心房颤动患者晕厥的发生。如无上述条件,在心电图的诊断中只应描述R-R间期的长度,并用"房颤合伴长R-R间期并结合临床"来提醒临床医生的注意,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资料作出判断较为客观,而不能轻易诊断为Ⅱ°房室传导阻滞。

    参考文献:

    [1]栾云,唐立均,王德杭.双源CT不同R-R间期间隔法在定量评估左心功能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2):189-192.

    [2]何红.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与临床[J].心电学杂志,2007,26(4):260-261.

    [3]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0-362.

    编辑/成森, http://www.100md.com(沈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