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编号:13653220
香山地区婴幼儿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2日 《医学信息》 20153
     摘要:目的 探讨0~3岁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随机选取124例年龄为0~3 岁肥胖儿童,与262 例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的正常儿童配对,通过北京市儿童体检记录进行数据采集,对婴幼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本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童肥胖均有影响。婴幼儿童肥胖危险因素主要是食量大、出生巨大儿、父母遗传、运动量少以及偏爱甜食和零食等。 结论 婴幼儿童肥胖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预防必须从胎儿期抓起,加强对家长营养教育,增强其健康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目的。

    关键词:婴幼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近年来,婴幼儿时期超重、肥胖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超重、肥胖不仅对成年后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学生时期自卑等不良心理影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北京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婴幼儿时期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持续走高。为了解目前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婴幼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于2013年对香山辖区内6个居委会的婴幼儿童的超重肥胖现况进行现况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以便进行有效干预,促进婴幼儿童的健康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个居委会,按照辖区内儿童的数量、性别,随机抽取了386例儿童。年龄为0~3岁,其中男198例,女188例;正常儿童262例,超重及肥胖儿童124例。

    1.2 方法

    1.2.1 北京市儿童体检记录调查 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双亲肥胖状况、家庭环境、出生体重、婴儿期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智能发育情况和其他生活行为习惯等。 1.2.2 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婴幼儿期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BMI)值分类标准[2]对各年龄段男、女儿童超重、肥胖进行判断。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年龄组的超重、肥胖患病率。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1.3%和9.7%。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5.4%和13.8%,女性分别为8.9%和4.3%。男性超重、肥胖合计发生率为18.6%,女性为13.7%,男、女性合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92,P<0.051)。0岁~,1岁~,2岁~,3岁~组各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的合计发生率分别为33.8%,28.7%,27.8%,10.9%。

    2.2 单因素分析 对调查的有关因素与体型之间的关系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出生体重、父母亲BMI、辅食添加情况(主食类添加较早)、婴幼儿期喂养情况(母乳进食频,进食快)、家庭月收入、运动量小与超重、肥胖相关。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父母BMI、婴幼儿期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主食类添加较早)、进入回归模型,与婴幼儿童超重和肥胖独立相关(P<0.05);其中少荤多素、运动量大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婴幼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3.0%和9.7%,男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童。运动量大和平时膳食多素少荤是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一般而言,多素少荤的膳食能量摄入少,因此,这部分人群发生超重、肥胖的比例自然较低。国内有研究[3,4]表明,父母肥胖的儿童容易发生肥胖,本文结果与此一致。婴幼儿期喂养情况与超重、肥胖发生率有关,主要原因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孩子,喂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喂奶的频次及喂奶的量都较大。辅食添加的情况也与超重和肥胖息息相关,北京地区的家长在孩子辅食添加中主要以面条和稀饭为主,米饭和蔬菜较少,这也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超重肥胖的发生率。由此可见,膳食与肥胖超重的发生有关,此外,婴幼儿期活动量较大,好动的孩子患超重肥胖的概率也较小,这与活动加快了能量消耗有关。目前的研究也都提示[5],母孕期增加过多的体重也会增加孩子罹患肥胖的风险,因此,作为父母亲,一定要做到科学怀孕,尽量避免增加孩子为巨大儿的风险。

    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控制其肥胖应从鼓励其多进行体育锻炼,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入手,对胃口较好的肥胖儿童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进食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达城区青少年肥胖的发生率,减少其成年后发生各种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吕书红.儿童肥胖流行趋势及干预对策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26-528.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2-102.

    [3]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48-650.

    [4]邵继红,黄水平.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1329-1330.

    [5] 曹敏.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08,29:89.编辑/成森, 百拇医药(姜文娟 袁坚宾 孔莲芳)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