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消渴
编号:13650759
糖尿病消渴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2日 《医学信息》 20156
     摘要:研究发现,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成逐年增高的态势,而且发病年龄逐渐降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糖尿病因其病程长,累及器官多,并发症严重,预后差而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因脏腑虚弱、饮食不洁及情志失调致肺、胃、肾等脏腑失调,强调"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而护理上应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良好的情绪在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病;中医治法;护理

    1糖尿病概念及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长期进食碳水化合物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损伤及衰竭。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法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病因学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1]。2型糖尿病(T2DM)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膳食结构的多样化,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持续增加,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2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老龄化的现状,在今后几十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将持续、明显地增加[2]。因此,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刻不容缓。

    2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等体质因素和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等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以"消渴"为病证总名,指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严用和认为:"大抵消渴之人……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碱食及面。"《医方考·消渴门》指出:"消渴,无水也。说明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水",使津液亏耗,内生燥热。《扁鹊心书》中说:"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总之,传统中医认为本病是以三多一少等为主症,饮食、房劳、情志等为病因,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病机。消渴为患,其病机的发生发展常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最终责于肾。

    消渴病中医治疗大法为"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据三消不同或肺胃肾病变不同而有具体治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易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易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如上消以口渴多饮为主者,可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主之;如中消以多食易饥为主者,可治以清热泻火或益气健脾,养阴增液,玉女煎或七味白术散主之;如下消以多尿肾亏等为主者,可治以滋阴固肾或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主之。一方为主,随症加减。

    3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驾车取代了步行,享乐代替了锻炼,饮食结构变得越来越精细,加之现代化的快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重、肥胖以及抑郁的人群,使糖尿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的慢性疾病,它的治疗强调长期、综合[3]。这就说明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日常护理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饮食、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论病情轻重、何种类型、有无并发症、用药与否都需要长期坚持饮食、运动治疗,病情轻者往往不需要药物,只需饮食、运动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此外,情绪治疗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饮食、情绪治疗对糖尿病患者也是一种简单、经济又安全的治疗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警示我们:"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 "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食物具有降糖作用,哪些食物会升高血糖,能吃的食物具体能吃多少,什么时间运动最好 每次运动多久"[4]。患者往往因为过分担心食物引起病情加重而精简进食或者随意进补,又或者不懂什么是合理运动而长期锻炼未达标或者一次性运动量过大,这些反而引起糖尿病急症或者并发症的过早出现。针对糖尿病患者这些概念的缺失,笔者认为可定期举行糖尿病知识讲座,针对患者的疑问一一做出解答。例如,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的问题,可在一般合理的情况下针对个人体质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案;对于食物的问题不必复杂到计算热量等,可使用食物模型,因其很少受年龄、文化程度等的影响,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容易被患者接受及学习[5]。

    有些患者情绪容易随血糖变化而变化,血糖低则高兴激动,血糖稍高则优心忡忡[6]。现代医学认为 ,人的血糖水平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升降,如人在愤怒 、恐惧、疼痛等状态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 会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入血使血糖升高供组织利用,这样就更加重了糖尿患者胰岛素的缺乏,致使血糖持高不下,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使糖尿病并发症过早出现[7];与此相反,乐观平静的心情会使肝脏更有效地贮存糖原,也有助于胰岛素更好的分泌,从而使血糖下降或保持稳定,使病情得以改善。对此要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敞开心扉,多和家人、朋友及病友交流,逐步分散注意力,促使血糖的控制。

    4结论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因为劳欲、饮食、情志,其病机为津液耗伤;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火旺盛或胃阴不足,这是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肾精不足、阴阳失调,此为消渴形成阶段。治疗上当以保精养津为根本。此外,饮食、运动及情绪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结合早期、长期、综合和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同时加强教育,糖尿病患者会发现,原来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0-775.

    [2]张瑞,牛乐,宋建平,等.饮食对糖尿病的影响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0):2239-2341.

    [3]徐玉美,陈秀琴.糖尿病饮食误区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320-321.

    [4]陈育红,徐名一.浅谈中医饮食养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86-87.

    [5]范丽凤,栾秀香,郑亚光,等.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应[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2):123-125.

    [6]梁晓春.情志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如何进行调摄[J].中国农村医学,1998(11):62.

    [7]李玉梅.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J].百家园,2007(1):66.

    编辑/孙杰, http://www.100md.com(张帅 李军 谢春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