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7
编号:13650132
纳洛酮在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9日 《医学信息》 20157
     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纳洛酮在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20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戊乙奎醚、氯解磷定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比较两组达到阿托品化时盐酸戊乙奎醚的用量及时间、治愈时盐酸戊乙奎醚的总量及治愈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确切,效果明显,比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中加用纳洛酮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纳洛酮;作用分析

    在我国当前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致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有机磷杀虫药吸收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出现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1],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近年来在治疗中加用纳洛酮,临床效果明显[2]。本文就纳洛酮在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现将我院急诊科2007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加用纳洛酮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男性64例,女性136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35±4.3)岁。甲拌磷中毒24例,内吸磷中毒12例,对硫磷中毒10例,敌敌畏中毒81例,乐果中毒48例,氧乐果中毒24例,敌百虫中毒1例。均为自服中毒。来院后随机分作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的中毒程度、中毒途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既往病史:脑梗死28例,高血压24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3例。

    1.2临床治疗 患者来院后监测生命体征,即行洗胃处理,同时给予导泻、利尿,并保留胃管,多次洗胃,4~5h一次,持续2~3d。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及氯解磷定,使达到阿托品化(瞳孔直径约4.0~5.0mm,心率90~110次/min,口唇、皮肤干躁,颜面潮红,肺部啰音消失)。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北京四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ml:0.4mg)。0.4~0.8mg静脉注射,后以0.8~2.0mg静脉滴入,时间2~3d。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1.3分析内容 达到阿托品化时盐酸戊乙奎醚的用量及时间、治愈时盐酸戊乙奎醚的总量及治愈时间。

    1.4治愈标准 停药24h病情稳定无反复。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100例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达到阿托品化时盐酸戊乙奎醚的用量及时间、治愈时盐酸戊乙奎醚的总量及治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机磷杀虫药进入人体,被吸收后,出现毒蕈碱样症状即M样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心跳慢、瞳孔小、肺水肿等)、烟碱样症状即N样症状(肌纤维颤动、痉挛、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等)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晕、烦躁、谵妄、抽搐、昏迷等)[3]。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来院后,争取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而快速达到阿托品化是争取时间的关键。临床正确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及氯解磷定等药物,也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纳洛酮是临床常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2min起效,作用持续30~60min,可迅速改善呼吸抑制症状,易突破血脑屏障,使患者意识清醒,保持觉醒状态[4]。在抢救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时加用纳洛酮,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及治愈时间明显缩短;达到阿托品化时的急救药物用量及总的急救药物用量明显减少。这对于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开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一步肯定了纳洛酮作为急救辅助用药的作用及可行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赖永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6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51-1353.

    [2]张惠明,高玉荣.加用纳洛酮、醒脑静与经典方法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对比[J].首都医药,2012,19(8):39.

    [3]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149.

    [4]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165-166.

    编辑/孙杰, http://www.100md.com(张继强 耿元晖 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