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例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观察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0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高于对照组的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致残率为26.03%低于对照组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出血吸收,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羚角钩藤汤;辅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且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中医药对治疗该病的作用。笔者观察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9例,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CT、核磁共振成像和脑脊液检查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障碍。将2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男77例,女69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3.5±11.3)岁。对照组男58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5.8±11.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并予常规西药控制血压和颅内压,使血压和颅内压均维持正常水平,应用止血药预防再次出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2g、菊花10g、玄参12g、羚羊角片3g、钩藤12g、白芍12g、郁金10g、全蝎10g、石决明25g、丹皮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2g、葛根25g。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白茅根25g。上述各药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服用。随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CT检查出血吸收>75%;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CT检查出血吸收>50%;无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CT检查出血吸收<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高于对照组的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预后 观察组致残率为26.03%低于对照组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生发太过而化火生风,从而引发头部气血逆乱,导致该病,因此,治宜平肝熄风,理气降逆。羚角钩藤汤由十几味中药调配而成,方中重用平肝镇静之品,如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各药相辅相成,共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熄风定惊、平肝止痛之功效。本文结果也证实,该中药方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出血吸收,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勇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 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5:137-138.
[2]徐泽彪,胡珍渊,李卫斌,等. 通窍活血汤对急性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6(1):10-12.
[3]姬同超. 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8 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98-99.
编辑/哈涛, http://www.100md.com(李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羚角钩藤汤;辅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且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中医药对治疗该病的作用。笔者观察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9例,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CT、核磁共振成像和脑脊液检查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障碍。将2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男77例,女69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3.5±11.3)岁。对照组男58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5.8±11.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并予常规西药控制血压和颅内压,使血压和颅内压均维持正常水平,应用止血药预防再次出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2g、菊花10g、玄参12g、羚羊角片3g、钩藤12g、白芍12g、郁金10g、全蝎10g、石决明25g、丹皮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2g、葛根25g。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白茅根25g。上述各药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服用。随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CT检查出血吸收>75%;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CT检查出血吸收>50%;无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CT检查出血吸收<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高于对照组的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预后 观察组致残率为26.03%低于对照组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生发太过而化火生风,从而引发头部气血逆乱,导致该病,因此,治宜平肝熄风,理气降逆。羚角钩藤汤由十几味中药调配而成,方中重用平肝镇静之品,如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各药相辅相成,共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熄风定惊、平肝止痛之功效。本文结果也证实,该中药方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出血吸收,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勇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 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5:137-138.
[2]徐泽彪,胡珍渊,李卫斌,等. 通窍活血汤对急性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6(1):10-12.
[3]姬同超. 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8 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98-99.
编辑/哈涛, http://www.100md.com(李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治风剂 > 平熄内风 > 羚角钩藤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