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14
编号:136452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9日 《医学信息》 201514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sCD40L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早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3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31例和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组)101例,其中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健康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血清sCD40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sCD40L高表达,可为ACS早期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化;sCD40L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具有极大风险的疾病,占冠心病的30%以上,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现有证据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是ACS两个重要发病环节。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释放大量的可溶性CD40L(sCD40L),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在ACS缺血事件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本研究探讨ACS发生与血清sCD40L水平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防治ACS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1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CHD)患者132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组)101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3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CHD分型标准。排除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及肝肾衰竭者。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等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CS组患者于症状发作12h内,SAP组及对照组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室温放置1h后,将试管置于水平离心机中,3000r/min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分装于0.5ml的EP管,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sCD40L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R&DSystem公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TEMI组、NSTEMI组和UA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血清s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现裂缝、溃疡或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2]。大量研究证实,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关键步骤。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作为一种没有细胞核的颗粒,以非活化形式在血液中循环,当接触到内皮细胞缺损区,通过膜蛋白(GP)Ⅰb/ⅠX与vWF等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黏附于受损血管部位,引起血小板活化过程,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构型发生改变,高亲和力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暴露,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分子与两个血小板结合,形成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血栓形成[3]。

    CD40/CD40L是炎症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和斑块破裂的各个过程[4]。CD40L是CD40的配体,是分子量为39KD的Ⅱ型跨膜蛋白,以一种天然的可溶物活性形式大量存在于血小板中,在血小板活化的数秒内转位到血小板表面,通过蛋白水解,产生可溶性sCD40L。研究证实,sCD40L与体内血小板活化呈正相关,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血浆标记物[5]。通过测定sCD40L,可以评估血小板活化状态,判断斑块的不稳定状态,从而预测ACS缺血事件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ACS患者sCD40L水平明显升高,反映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早期制定ACS治疗方案,改善ACS患者预后。

    但由于本研究观察例数少,临床观察时间短,目前的结论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Blake GJ,Ostfeld RJ,Yucel EK,et al.Soluble CD40 ligand levels indicate lipid accumulation in carotid atheroma: an invivo study with highresolution MRI[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3,23(1):11-14.

    [2]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Ⅱ[J].Circulation,2003,108(15):1772-1778.

    [3]周玉杰,葛均波,韩雅玲.防栓抗栓现代治疗策略[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6.

    [4]Ohashi Y,Kawashima S,Mori T,et al.Solubl CD40ligand and interleutin -6 in the coronary circulu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 J Cardiol,2006,112( 1):52-58.

    [5]Aukrust P,Muller F,Ueland T,et al.Enhanced levels of soluble and membrane-bound CD40 ligand in platelets with unstable angina[J]. Circulation,1999,100:614-620.

    编辑/成森, http://www.100md.com(李文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