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免疫系统 > 白细胞
编号:13644344
临床输血中的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应用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6日 《医学信息》 201515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中的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输血,试验组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发热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对照组发热比例为27.1%,试验组发热比例为8.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输血中的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可显著降低或改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输血;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于危重患者而言,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临床抢救和治疗手段。但在输血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情况也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以及针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临床认为输入异体白细胞和输血不良反应之间关系密切[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7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5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42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5±3.7)岁,消化道大出血者15例,外伤大出血者25例,手术失血者32例,产科大出血者13例,试验组中男45例,女40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7.6±2.9)岁,消化道大出血者25例,外伤大出血者20例,手术失血者15例,产科大出血者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输血,试验组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1.3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输注全血或成分血之后出现的无法预期的意外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输入了血液中异体白细胞后导致输血期间或输血结束后1~2h内患者体温升高≥1°,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寒战、盗汗等情况,一般不会导致患者的血压降低或出现溶血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相关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及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发热情况 输血后,对照组发热比例为27.1%,试验组发热比例为8.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作用除用来补给血量之外,还可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击休克和预防带氧能力的红细胞减少而造成带氧能力降低引起的急性缺氧症;同时也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使部分患者的血凝固障碍得以缓解,输血可以针对不同血液成分进行输注。因此,在实际的输血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输血治疗的具体目的,选择不同种类的输血方式[2]。

    输血疗法需要尽可能的在血型相同的个体间进行,在开始输血治疗之前,血液需要进行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可靠之后,方可使用。但是输血只是相对安全的,并非百利无害,任何形式的输血方式,都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感染的危险[3]。所以,在临床输血中,应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对于没有明确适应症的患者不可滥用输血[4]。

    近年来,Rh以及ABO血型临床方面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鉴定结果,基于此,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大减小。就目前而言,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已经逐渐成为了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现象,若在输血过程中,输注了富含白细胞的血液之后,会诱发成人窘迫呼吸症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情况[5]。本组实验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血后,患者多会出现诸如发热、过敏、Hb尿等情况,但症状较轻,经过处理后,情况有所好转。试验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将红细胞中的大量白细胞(少白细胞血液)滤除之后,输血不良反应率也随之大大降低,输血15h内,效果最为明显。否则一旦白细胞崩解之后,便会释放出IL-1、IL-8、IL-6等炎性因子,这些因子会通过网络调节等等多种方式,改变受血者全身的免疫功能,受血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会随之向II型免疫应答转变,从而引起术后感染等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少白细胞技术已经被认可为降低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其不仅可以去除同种异体白细胞产生的HLA、FNHTR等不良反应,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白细胞病毒导致的各种其他传染病。另外,去白细胞后的血液机制可使炎性因子产物的水平得以缓解和降低,输血反应几率随之改善。因此,现阶段在给患者进行输血之前,临床方面多数都会建议患者接受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以及血液成分[6]。

    在本组实验中,输血后,对照组发热比例为27.1%,试验组发热比例为8.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输血中的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可显著降低或改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兴智.过滤制备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质量与安全输血[J].海南医学,2010,21(15):117-119.

    [2]何锦添,李春兰,何伟清,等.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24):155-156.

    [3]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989-990.

    [4]陈兴智.过滤制备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质量与安全输血[J].海南医学,2010,21(15):117-119.

    [5]杨建国.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2011,30(12):90-90.

    [6]李聚林,罗志,谢苇,等.滤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质量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2):121-124.编辑/苏小梅, 百拇医药(段世俊)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免疫系统 > 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