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观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昭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大方面,内容和方法涉及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方面[1]。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大主题。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1 "治未病"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内容。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面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和慢性病、病毒性传染病增多等问题[2],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唐代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面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各种慢性病、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