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的体会
摘要:目的 了解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27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将27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接受心电图诊断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STV3/STⅢ≤1、STAVl↓≥1、STv2↓/STAVF↑≤0.5、STⅢ↑/STⅡ↑≥1以及心房颤动、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的检出率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 常规心电图对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作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有效诊断方式。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危险性高的特点。在心肌梗死中,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不高,不过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而且在临床症状表现和心电图表现中存在非特异性,这也就给此类疾病的有效诊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临床上发生过一些漏诊、误诊的案例,对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存在不小的危害。本文探讨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现在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5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为(62.5±4.3)岁,病程为1~38h,平均病程为(16.8±2.5)h。对照组2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为63.6±3.5岁,病程为1~35h,平均病程为(15.5±2.3)h。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前区持续性疼痛17例、胸前区持续性疼痛并放射到其他区域25例、恶心呕吐7例、心力衰竭4例。
1.2诊断方法 53例患者入院之后迅速启动18导联心电图检查工作。设置标准电压为1mV=10min,各导联的ST段偏移的测量以TP段为基准线,以J点后60mm处为测量基准点,连续测量三个心动周期并取其平均值进行专业的记录分析[1]。
1.3诊断标准 ①患者的Ⅱ、Ⅲ和AVF导联出现明显的病理性Q波。②有V1~V6R导联中2个以上的相邻导联存在ST段抬高的情况,抬高幅度≥0.1mV。③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酶峰值水平比常规水平要高出2倍以上。④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心肌梗死相关症状[2]。
, 百拇医药
2结果
实验组在STV3/STⅢ≤1、STAVl↓≥1、STv2↓/STAVF↑≤0.5、STⅢ↑/STⅡ↑≥1以及心房颤动、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的检出率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溃破有直接关系。粥样斑块溃破可引发出血,并造成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此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粥样斑块内部和下方引发大出血或血管痉挛,这也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的急性封闭,从而引发心肌梗死[3]。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往往是以右侧冠状动脉出现闭塞甚至伴随下壁的梗死一同出现,这就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情况,临床上通过心电图的进行性改变和血清心肌梗死标记物的显著升高进行诊断,这一点也在本次研究中得到验证[4]。通过心电图检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接受血清淀粉酶标记物检测后也能进行确诊,二者的检测结果一致,可见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要提及的是,对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应采用18导联心电图检测,其中右胸V1~V6导联必须加做,以防出现心电图漏诊的情况。心电图中Ⅱ、Ⅲ导联主要反映了下壁左侧和右侧的心电活动。当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的时候,右心室下侧的Ⅲ导联ST段会有明显的升高。如果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面积较大,则下壁左侧的心电图也会升高,这就会表现为STⅢ↑/STⅡ↑≥1[5]。而由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发作时ST段偏向右前的水平向量会有所降低,这就导致STv2导联对应性下降的程度减弱。而且,由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中V1~V3导联的ST段也会出现相应抬高,这就使得其相对于AVF导联ST段抬高而下降的幅度降低,使得STv2↓/STAVF↑≤0.5。临床研究认为,传统12导联对相关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认识不清楚和不注意做好右心室相关导联检测是造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漏诊出现的主要原因。采用18导联心电图并做好相关指标筛查即可有效检出。
, http://www.100md.com
4结论
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效果较好,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振平.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
[2]郑敏.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相关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7).
[3]徐韶君,项美香.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回顾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5).
[4]刘冉,宋建平.急性下壁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4).
[5]李爱莲,许伟.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11(4).
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荷特 邵慧凤)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危险性高的特点。在心肌梗死中,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不高,不过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而且在临床症状表现和心电图表现中存在非特异性,这也就给此类疾病的有效诊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临床上发生过一些漏诊、误诊的案例,对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存在不小的危害。本文探讨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现在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5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为(62.5±4.3)岁,病程为1~38h,平均病程为(16.8±2.5)h。对照组2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为63.6±3.5岁,病程为1~35h,平均病程为(15.5±2.3)h。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前区持续性疼痛17例、胸前区持续性疼痛并放射到其他区域25例、恶心呕吐7例、心力衰竭4例。
1.2诊断方法 53例患者入院之后迅速启动18导联心电图检查工作。设置标准电压为1mV=10min,各导联的ST段偏移的测量以TP段为基准线,以J点后60mm处为测量基准点,连续测量三个心动周期并取其平均值进行专业的记录分析[1]。
1.3诊断标准 ①患者的Ⅱ、Ⅲ和AVF导联出现明显的病理性Q波。②有V1~V6R导联中2个以上的相邻导联存在ST段抬高的情况,抬高幅度≥0.1mV。③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酶峰值水平比常规水平要高出2倍以上。④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心肌梗死相关症状[2]。
, 百拇医药
2结果
实验组在STV3/STⅢ≤1、STAVl↓≥1、STv2↓/STAVF↑≤0.5、STⅢ↑/STⅡ↑≥1以及心房颤动、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的检出率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溃破有直接关系。粥样斑块溃破可引发出血,并造成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此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粥样斑块内部和下方引发大出血或血管痉挛,这也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的急性封闭,从而引发心肌梗死[3]。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往往是以右侧冠状动脉出现闭塞甚至伴随下壁的梗死一同出现,这就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情况,临床上通过心电图的进行性改变和血清心肌梗死标记物的显著升高进行诊断,这一点也在本次研究中得到验证[4]。通过心电图检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接受血清淀粉酶标记物检测后也能进行确诊,二者的检测结果一致,可见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要提及的是,对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应采用18导联心电图检测,其中右胸V1~V6导联必须加做,以防出现心电图漏诊的情况。心电图中Ⅱ、Ⅲ导联主要反映了下壁左侧和右侧的心电活动。当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的时候,右心室下侧的Ⅲ导联ST段会有明显的升高。如果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面积较大,则下壁左侧的心电图也会升高,这就会表现为STⅢ↑/STⅡ↑≥1[5]。而由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发作时ST段偏向右前的水平向量会有所降低,这就导致STv2导联对应性下降的程度减弱。而且,由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中V1~V3导联的ST段也会出现相应抬高,这就使得其相对于AVF导联ST段抬高而下降的幅度降低,使得STv2↓/STAVF↑≤0.5。临床研究认为,传统12导联对相关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认识不清楚和不注意做好右心室相关导联检测是造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漏诊出现的主要原因。采用18导联心电图并做好相关指标筛查即可有效检出。
, http://www.100md.com
4结论
常规心电图用于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效果较好,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振平.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
[2]郑敏.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相关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7).
[3]徐韶君,项美香.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回顾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5).
[4]刘冉,宋建平.急性下壁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4).
[5]李爱莲,许伟.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11(4).
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荷特 邵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