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开窗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腰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开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给以椎板间开窗治疗,对照组给以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椎板间开窗术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效果显著。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椎板间开窗术;治疗效果 临床上,腰间盘突出症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为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对该疾病治疗时,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较为安全和有效,传统手术具有复发率高和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椎板间开窗术为一种有限创伤的手术方式,其能彻底将椎间盘突出问题解决掉,同时又能很好的维持脊柱动力性稳定,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进一步了解腰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开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为19~50岁,平均年龄(34.58±6.25)岁;病程19d~3年,平均病程(1.53±1.01)年;对照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35.68±7.14)岁;病程20d~3.3年,平均病程(1.97±1.32)年。本次研究选取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 椎板间开窗术,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手术节段,手术切口用龙胆紫体表标记。选取俯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措施,在正中偏患侧棘突旁做一纵行切口,长度为3~4cm,之后逐渐分离,显露患侧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中根据患者具体特点确定病变节段。通过椎板咬骨钳将椎板间黄韧带和病变节段相邻脊椎上下椎板一部分咬除,形成1.0cm×1.5cm的手术操作窗口,沿神经根外侧缘用神经剥离器探查椎管内突出物,仔细切开纤维环,尽可能将变性压迫神经髓核组织取尽直至神经根松弛,恢复一定游离度。术后冲洗伤口,并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缝合伤口。
1.2.2对照组 半椎板切除术,除术中咬除单侧椎板外,其他手术方法同观察组一致。
1.3观察指标[1] 对不同组别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选取对象资料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为χ2检验;P<0.05为无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91±2.51)d,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89±2.16)d。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在骨科,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多发疾病,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影响正常生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关键为解除压迫,消退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不仅能缓解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同时对因椎间盘组织导致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具有一定中断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针对腰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较多,如椎板切除术和蝶形减压术等,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需切除大量脊柱后部结构,极易出现腰椎不稳,影响患者预后。且该种手术方法远期治疗效果较差,多数患者极易复发,需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椎板间开窗术逐渐应运而生,其只需切除一小部分脊柱后方韧带,给椎板带来的破坏较小,尽可能保留后柱结构,维持脊柱稳定性。同时,该种手术方法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神经根周围和硬膜外血肿,促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2]。本次研究中通过椎板间开窗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通过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的,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时椎板间开窗术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朱雪松.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146-147.
[2]徐铮宇,江潮胤,顾文奇,等.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9):784-786.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劲风)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椎板间开窗术;治疗效果 临床上,腰间盘突出症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为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对该疾病治疗时,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较为安全和有效,传统手术具有复发率高和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椎板间开窗术为一种有限创伤的手术方式,其能彻底将椎间盘突出问题解决掉,同时又能很好的维持脊柱动力性稳定,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进一步了解腰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开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为19~50岁,平均年龄(34.58±6.25)岁;病程19d~3年,平均病程(1.53±1.01)年;对照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35.68±7.14)岁;病程20d~3.3年,平均病程(1.97±1.32)年。本次研究选取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 椎板间开窗术,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手术节段,手术切口用龙胆紫体表标记。选取俯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措施,在正中偏患侧棘突旁做一纵行切口,长度为3~4cm,之后逐渐分离,显露患侧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中根据患者具体特点确定病变节段。通过椎板咬骨钳将椎板间黄韧带和病变节段相邻脊椎上下椎板一部分咬除,形成1.0cm×1.5cm的手术操作窗口,沿神经根外侧缘用神经剥离器探查椎管内突出物,仔细切开纤维环,尽可能将变性压迫神经髓核组织取尽直至神经根松弛,恢复一定游离度。术后冲洗伤口,并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缝合伤口。
1.2.2对照组 半椎板切除术,除术中咬除单侧椎板外,其他手术方法同观察组一致。
1.3观察指标[1] 对不同组别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选取对象资料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为χ2检验;P<0.05为无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91±2.51)d,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89±2.16)d。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在骨科,腰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多发疾病,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影响正常生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关键为解除压迫,消退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不仅能缓解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同时对因椎间盘组织导致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具有一定中断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针对腰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较多,如椎板切除术和蝶形减压术等,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需切除大量脊柱后部结构,极易出现腰椎不稳,影响患者预后。且该种手术方法远期治疗效果较差,多数患者极易复发,需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椎板间开窗术逐渐应运而生,其只需切除一小部分脊柱后方韧带,给椎板带来的破坏较小,尽可能保留后柱结构,维持脊柱稳定性。同时,该种手术方法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神经根周围和硬膜外血肿,促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2]。本次研究中通过椎板间开窗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通过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的,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时椎板间开窗术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朱雪松.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146-147.
[2]徐铮宇,江潮胤,顾文奇,等.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9):784-786.编辑/孙杰, 百拇医药(王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