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 慢性心力衰竭
编号:13637127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30日 《医学信息》 20153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住院患者。将这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两组住院患者在住院前后按相关要求填写焦虑、抑郁自行量化评分表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运动试验测定。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措施进行干预后焦虑、抑郁量化评分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运动试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极大的促进心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焦虑;抑郁;心功能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中老年心血管疾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疾病阶段,本病的死亡率非常高。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病情恢复比较缓慢且容易反复。因此许多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悲观情绪, 特别是会出现以焦虑、抑郁为典型特征的不良情绪症候,大多数患者的心脏功能多在Ⅱ~Ⅲ级,日常活动明显受到影响。针对这些不良情绪采取积极科学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心理进行辅导,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保持积极地心态,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减轻由于不良情绪导致的治疗效不理想;同时提高心脏功能的改善,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次研究选取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住院患者,通过对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措施进行干预,进而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52 例,女38 例,年龄74~90岁,平均年龄(79.02±2.42)岁。纳入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判定标准进行制定:①年龄为60岁以上,EF值小于40%,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②无肢体运动障碍;③无语言沟通障碍。将这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男30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为(76.24±3.12)岁,心脏功能Ⅱ级者为29例、Ⅲ级者为例16;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78.23±4.36)岁,心脏功能Ⅱ级者为22例、Ⅲ级者为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两组住院患者在住院前后按相关要求填写焦虑、抑郁自行量化评分表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运动试验测定。

    1.2.1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行为指导 ①心理干预:因为本病具治疗具有长期性且复发率很高,所以很多患者由于心理因素经常不配合服药治疗,甚至不愿意去医院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因为本病病程长,同时药物治疗的费用也很高,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在日常护理中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患者疏通心理的不良情绪。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宣教,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打消心中的顾虑,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来院复诊;②行为指导:告知患者这些不良情绪会对心脏功能恢复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地心态;进而指导患者坚持进行科学有效的肺部功能锻炼,促进心脏血供的改善[1],提高治疗效果。

    1.2.2 6min步行距离测量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前和住院后,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审表格,在治疗前后对患者或家属对相关表格内的评审内容进行调查评分,同时由同一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6min步行运动测定,嘱患者在6min内尽可能的走到最大的距离。这一检测方法被国际上公认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2,3],因为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全面、系统科学的反应患者的心脏功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通过相关表格进行相关评分测定,并且记录每一个患者的具体得分;自评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心理情绪越差[4]。6min步行试验患者自行行走的距离不足150m,表明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非常严重;步行距离为150~425m,说明患者中度心力衰竭;步行距离为426~550m,说明患者有轻度心力衰竭[5]。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所有原始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有研究证明,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主要的作用[4,5]。如果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不佳,在治疗期间不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而是接受其他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将对治疗效果起到破坏作用。本病的发病率较高、治疗疗程比较长、而且容易复发,且在日生活中饮食等生活习惯要严格遵守医嘱。因此,在进行对症改善心功能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在常规的基础护理上,针对本病的特殊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进行护理干预,进而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荣,张尚军,李小妹.放松训练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2):129.

    [2]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84-191.

    [3]邓冬梅.浅谈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家庭护士,2011,6(8C):2214.

    [4]邢月爱.心理护理及语言技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家庭护士,2013,6(9C):2487.

    [5]梁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7(6):101.编辑/成森, http://www.100md.com(尤春梅 孙艳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 慢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