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5年第51期
编号:12777100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24日 医学信息 2015年第51期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患者使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6例患者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中医方法获得的疗效较理想。

    关键词:中医;消化性溃疡;疗效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种类较多,其中消化性溃疡疾病发病率较高[1]。消化性溃疡主要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相关研究表明,在引发溃疡的因素中,酸性胃液消化粘膜占有重要地位[2]。现本院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其详情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67±5.28)岁,其中,1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例胃溃疡患者,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0.36±5.77)年。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6.42±5.33)岁,其中,1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5例胃溃疡患者,病程1~27年,平均病程(11.28±5.1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观察组使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使用中药药方为苍、白术各15g,丹参20g,黄连6g,川贝母12g,海螵蛸10g,白及10g,白芍15g,太子参20g,黄芩12g,黄芪30g,元胡12g,三七粉2g,厚朴20g,瓦楞子15g,川楝子10g。患者胃脘隐痛,口渴,四肢发热,大便干,增加沙参、麦冬。患者情志郁郁,两肋有胀满感,嗳气频作,增加木香、枳壳、香附、青皮。患者有淤血时,增加桃仁、红花、赤芍、郁金。患者胃脘胀伴随疼痛、灼热感,易发怒,舌红而舌苔黄,增加滑石、苍术、茯苓。患者精神差、胃脘胀痛、乏力,增加炮姜、吴茱萸。每天用水煎400ml,分2次服用,一共服用4w。
, 百拇医药
    1.2.2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次/d,20mg/次,一共服用4w,服用甲硝唑和阿莫西林,3次/d,各0.4g/次和0.5g/次,一共服用2w。

    1.3评价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类,①无效:患者胃黏膜表面仍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充血等症状,胃黏膜表面积小于50%,②有效:患者胃黏膜表面水肿、充血等症状有所改善,溃疡苔厚度减小,绝大部分胃黏膜表面已经愈合,溃疡面积显著减少。③痊愈:患者胃黏膜表面完全愈合,颜色呈橘红色,胃黏膜水肿、充血以及溃疡苔完全消失。记录患者复发率和HP根除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V1.61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0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3.85%,HP根除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30.77%,HP根除率为65.3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炎症,主要是十二指肠和胃出现溃疡。患者患消化性溃疡后,会出现周期性腹部疼痛,恶性,反酸,呕吐,便秘等症状,患者患病时间长,病情较复杂,容易反复发作,具有较大的治疗难度[3]。引发此病的原因有多种,通常临床医生认为此病与患者机体内的胃蛋白酶消化、胃酸和幽门螺旋杆菌有关,且饮食无规律、遗传或者消化系统损伤等原因均可能引起该疾病[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西医治疗效果比中医差。本次研究中,使用西医方法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为30.77%,显著高于观察组3.85%,差别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据此可知西医治疗方法效果较差。

    在中医中,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均是饮食无规律、劳累疲倦、脾胃虚弱、情志不舒、湿热不散而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正气缺失,外邪易侵入脾胃,出现淤血、食滞等情况,进而破坏胃膜,由此引发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范畴,可以通过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去除瘀阻,并提高胃黏膜的屏障能力,使溃疡部分逐渐痊愈,并预防疾病再次复发。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使用对应的药方进行治疗,其中,白及能够消除水肿,促进组织再生,止血,且白及胶能够有效保护胃黏膜,阻止酸性胃液继续侵蚀胃黏膜;黄连能够清火解毒,可泻胃火、心火、肝火等;川贝母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的作用;黄芩能够去湿热、抗炎、抗菌的作用;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通经络,促进组织再生[5]。总之,医生使用中医方法中的望、闻、问、切对患者的实际症状进行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如虚火旺应滋阴清火,实火旺应清热火等,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根除HP,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吕志波.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4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02):79-80.

    [2]霍振壮.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01(03):6-7.

    [3]兰付胜,崔召红.中医辨证治疗64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3(25):421-422.

    [4]胥波.益气清热护膜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36-37.

    [5]石绍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27-28.

    编辑/安桦, http://www.100md.com(虞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