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利钠肽前体在普通人群的预后研究现状及进展(1)
血浆脑利钠肽(BNP)最早由日本学者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但其主要来源是心脏,其他来源有脑,肺,肾和肾上腺等。当心室壁压力升高或受到牵拉时大量BNP释放入血引起循环浓度明显升高。BNP由B型脑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经酶分解而来,pre-proBNP分解为等摩尔浓度的有活性的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由于NT-proBNP无生物活性、半衰期较BNP长、缺乏主动清除机制等,其血浆浓度较BNP高出2~10倍,另外NT-proBNP在体外不同温度下稳定性更好,对取血样本要求相对低[1],因而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也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心功能不全人群的[2],也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血浆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也具有显著预测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价值[3],但机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就血浆NT-proBNP在普通人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现状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1 研究现状
随着研究的进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浆NT-proBNP已经成为重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标志物,在诊断、危险评估及指导治疗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