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治疗(2)
1.4手术方式 4例手术前行介入治疗,最终12例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2例同时行局部复发病灶切除,1例腹膜后转移灶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4月后局限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同时行淋巴结清除术。1例腹腔转移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腹腔转移灶仍为多发,未行手术治疗。2结果
随访及治疗结果:12例手术患者均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13例患者均辅助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无严重不良反应及耐药等。患者随访6个月~6年,1年生存率87.5%,3年生存率50%。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结直肠,分别约60%~70%、20%~30%、10%,也可发生在食管、网膜、肠系膜等部位,本组基本原发灶发生比例与前述接近。既往多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3],自1983年Mazur、clark提出胃肠道间质瘤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有关。可有上腹不适或接近溃疡等消化道症状。当肿瘤浸润到消化道腔内可有梗阻表现、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表现。当肿瘤转移到肝脏时,会出现肝功改变。肿瘤过大可扪及包块,以及产生压迫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消化道内镜等明确包块情况,确诊需要术后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