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6年第30期
编号:12958908
中医辨治小儿湿疹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30日 《医学信息》 2016年第30期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医辨治小儿湿疹临床体会。方法 对收治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皮疹基本消退,下肢皮疹部分可见色沉。前方去大黄,续服5剂,皮疹痊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中医治疗小儿湿疹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临床疗效确切。临床治疗本病应首先分清湿热轻重;坚持从脾论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用药不可攻伐太过,以防损伤脾胃,灵活辩证,药达病所,疾病自愈。

    关键词:小儿湿疹;辨证论治

    湿疹是儿童常见病,主要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皮肤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结痂,伴瘙痒等。近年来,此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及外用激素类药膏为主,临床易复发,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易造成皮肤色素沉着等副作用。中药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的优势,并将治疗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现将中医辨治小儿湿疹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1 分清湿热轻重
, 百拇医药
    湿疹,中医称之"湿疮"、"浸淫疮"。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邪,浸淫肌肤而发本病。可见湿、热为其重要致病因素,二者经常相互交结,共同致病。临床辨病分清湿热轻重,对指导用药事半功倍。湿邪重浊粘滞,其性趋下,易伤阴位,《黄帝内经·素问》有云: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半身以下,湿中之也"。若湿邪偏重者,临床常见病程缠绵难愈,皮疹色暗,易渗出,下肢皮疹多发,瘙痒明显,舌质红或淡,苔白腻,脉滑数。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阴、动风,动血,热邪偏重者,临床常见:皮疹色鲜红,瘙痒较剧,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黄、烦躁哭闹、舌红、苔黄、指纹紫滞或脉数等症。此外,临床亦可见湿热并重者,常二症兼而有之。小儿湿疹首辩湿热轻重,四诊合参,不可妄自偏薄。

    2 从脾论治是关键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水精不能四布而停滞中焦,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交织泛溢肌肤而成湿疮,故脾虚湿盛乃湿疮致病根本。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是其重要生理病理特点。正如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曾指出:"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脾虚湿盛,湿疮乃生,从脾论治,求本溯源,疾病自愈。临床治疗应以健脾利湿为主,因小儿乃"纯阳之体",属"稚阴稚阳",且小儿致病"易虚易实",故健脾和胃用药易清灵,若一味补脾,壅碍气机,反不利于湿邪速去。且小儿年幼,乳食不知自节,加之当今社会对小儿过度娇宠,过食肥甘,易致饮食积滞,常见脾虚夹食,故健脾和胃,酌加消导之剂,使脾胃和、气机畅,正气存,邪乃去。临床常用:苏梗、木香、茯苓、陈皮、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白术、鸡内金、焦三仙等。其中苏梗,归肺脾经,辛宣醒运,消食顺气。木香入脾胃经,芳香健脾,降逆化浊。白扁豆、茯苓、山药等甘淡补脾。鸡内金、焦三仙健脾消积,以上药物,药性平和,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祛邪不伤正。若热重于湿者,加连翘、黄芩、黄柏、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湿盛于热者,加白癣皮、地肤子等去湿止痒,瘙痒剧烈可酌情加防风、僵蚕等祛风通络止痒,所谓"风能盛湿"。病程日久皮肤干燥,酌加当归、生地、玄参等养血润燥之剂。若虚证明显,加党参,白术之属,使补而不滞,能升能运。
, 百拇医药
    3 用药不可攻伐太过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攻伐,故治疗湿疹切忌不可一味不加辩证使用苦寒清热之品,热证明显者,清热解毒类药物应用中病即止,不可攻伐太过损伤脾胃。根据临床辩证以健脾利湿为治则,使湿热除,瘙痒止,病情安。

    4 典型病例

    患儿,女,3岁, 2015年 3 月 5 日就诊。 主因:周身红斑、丘疹、伴痒1月余,加重伴渗出1 w。初诊: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肢散见两处钱币大小红斑,瘙痒明显。就诊于外院,诊断"湿疹",给予尤卓尔外用,皮疹时轻时重,未完全消退。1 w前,患者皮疹加重,周身可见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下肢原发皮疹可见渗出。患儿烦躁不安,搔抓明显,手心热,口腔气味酸臭,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诊断"湿疮",证属脾虚食积,湿热并重。治以健脾利湿,清热导滞。处方:苏梗10 g、木香10 g、藿香10 g、薏苡仁10 g、茯苓10 g、陈皮10 g、白术10 g、黄柏10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僵蚕6 g、防风10 g、焦三仙各10 g、甘草6 g。方中苏梗、木香醒脾利湿;茯苓、陈皮、白术淡渗健脾利湿,薏苡仁健脾利湿,白鲜皮、地肤子去湿止痒。防风、僵蚕祛风盛湿止痒;黄柏、连翘清热解毒,焦三仙健脾消积;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药物5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诊:患者皮疹颜色变暗,未见渗出,家属诉瘙痒减轻,大便偏干。原方停藿香,加当归、生地各10 g,大黄5 g(后下)。5剂续服。三诊:患者皮疹基本消退,下肢皮疹部分可见色沉。前方去大黄,续服5剂,皮疹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小儿湿疹主要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外感风邪,湿热外发,发于皮肤,形成湿疹。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为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祛邪不伤正。组方中常用的苏梗性平和味苦,主归肺脾经,辛宣醒运,消食顺气。木香性平和入脾胃经,芳香健脾,降逆化浊。白扁豆、茯苓、山药等甘淡补脾。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组方加减,例如出现热重者可以加连翘、黄芩、黄柏、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湿重者,可以加白癣皮、地肤子等去湿止痒;瘙痒剧烈可酌情加防风、僵蚕等祛风通络止痒,所谓"风能盛湿"。西医对于小儿湿疹的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及外用激素类药膏为主,但是激素类药物对患儿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容易复发,影响预后情况。中医与之相比,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首辩湿热轻重,重在理脾,用药易清灵,辩证论治,灵活加减,使药达病所,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编辑/金昊天, http://www.100md.com(刘伟伟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