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进行治疗的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胃肠道;恶性肿瘤;可行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多数研究证实[2],大部分肠胃道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都會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患者在患病期间免疫功能低下,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治疗手段,例如术前肠道准备,术前术后禁食,手术应激等各种原因会使患者营养不良更为严重,手术耐受性降低,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本文通过分析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与场外支持的不同效果,现在将结果汇报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进行治疗的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6.3±6.5)岁,手术类型:结直肠手术20例,胃癌手术25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7.2±6.1)岁,手术类型:结直肠手术19例,胃癌手术26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临床对比。排除规则:患者合并有心、肝、肾、肺等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有手术禁忌症。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术前对患者采取半流质或流质食物,术后经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脂肪乳等等,等到患者胃功能恢复后,逐渐开始半流质、流质食物转化到普通食物。研究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在术前5 d口服营养液,1500 ml/d,术后1 d开始通过鼻饲管注入肠内营养液500 ml,按照1:1进行5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30~50 ml/h,第2 d,通过鼻饲管注入肠内营养液1000ml,按照1:2进行2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50~80ml/d,第3~7 d改为通过鼻饲管注入1500 ml,按照1:3进行5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80~100 ml/h,患者病情缓解后,可将鼻饲管拔出,改为口服。
, 百拇医药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对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χ2和t检验,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3],患者大多数都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对患者的脏器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手术的风险增加,通常患者需要在术后3~5 d才能进食流质食物,使营养不良加重[4]。通常患者在保持10 d以上的半饥饿状态,就需要进行人工营养支持,通常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但长期的肠外营养会降低患者的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活性及数量[5]。通过肠内营养能有效的保持肠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保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正常,预防肠道菌群异位,同时肠内营养还能刺激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和胃肠激素,能使患者在术后的肠黏膜循环得到有效的改善。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海帆,谭风波.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估[J].海南医学,2011,22(11):14-17.
[2]王骏扬,邹永波,张明威,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524-526.
[3]李颖,吴俊伟,卢壁辉,等.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1):1468-1471.
[4]王磊,周亚男,张强,等.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1):58-60.
, 百拇医药
[5]李卡,陈增蓉,蒋理立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25):2276-2278.
[6]韩东,罗加兴,黄秋林,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J].中外医疗,2014,16(17):23-24.
[7]汪睿,朱俊东. 围手术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0).
[8]刘旭东,丁守成,王晓明. 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05).
[9]张益,彭志海.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2).
[10]胡石奇,刘振邦,陈熙文,等.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生长抑素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06).
[11]吴国忠,董志涛,莫晓东,等.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疗效分析[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03).
[12]涂志强,杨海燕. 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合理营养支持[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5).
编辑/周芸霏, 百拇医药(刘睿 孟凡水 张红林 成忠了)
关键词: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胃肠道;恶性肿瘤;可行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多数研究证实[2],大部分肠胃道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都會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患者在患病期间免疫功能低下,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治疗手段,例如术前肠道准备,术前术后禁食,手术应激等各种原因会使患者营养不良更为严重,手术耐受性降低,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本文通过分析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与场外支持的不同效果,现在将结果汇报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进行治疗的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6.3±6.5)岁,手术类型:结直肠手术20例,胃癌手术25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7.2±6.1)岁,手术类型:结直肠手术19例,胃癌手术26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临床对比。排除规则:患者合并有心、肝、肾、肺等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有手术禁忌症。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术前对患者采取半流质或流质食物,术后经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脂肪乳等等,等到患者胃功能恢复后,逐渐开始半流质、流质食物转化到普通食物。研究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在术前5 d口服营养液,1500 ml/d,术后1 d开始通过鼻饲管注入肠内营养液500 ml,按照1:1进行5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30~50 ml/h,第2 d,通过鼻饲管注入肠内营养液1000ml,按照1:2进行2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50~80ml/d,第3~7 d改为通过鼻饲管注入1500 ml,按照1:3进行500 ml稀释液进行稀释,滴注80~100 ml/h,患者病情缓解后,可将鼻饲管拔出,改为口服。
, 百拇医药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对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χ2和t检验,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3],患者大多数都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对患者的脏器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手术的风险增加,通常患者需要在术后3~5 d才能进食流质食物,使营养不良加重[4]。通常患者在保持10 d以上的半饥饿状态,就需要进行人工营养支持,通常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但长期的肠外营养会降低患者的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活性及数量[5]。通过肠内营养能有效的保持肠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保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正常,预防肠道菌群异位,同时肠内营养还能刺激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和胃肠激素,能使患者在术后的肠黏膜循环得到有效的改善。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海帆,谭风波.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估[J].海南医学,2011,22(11):14-17.
[2]王骏扬,邹永波,张明威,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524-526.
[3]李颖,吴俊伟,卢壁辉,等.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1):1468-1471.
[4]王磊,周亚男,张强,等.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1):58-60.
, 百拇医药
[5]李卡,陈增蓉,蒋理立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25):2276-2278.
[6]韩东,罗加兴,黄秋林,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J].中外医疗,2014,16(17):23-24.
[7]汪睿,朱俊东. 围手术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0).
[8]刘旭东,丁守成,王晓明. 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05).
[9]张益,彭志海.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2).
[10]胡石奇,刘振邦,陈熙文,等.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生长抑素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06).
[11]吴国忠,董志涛,莫晓东,等.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疗效分析[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03).
[12]涂志强,杨海燕. 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合理营养支持[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5).
编辑/周芸霏, 百拇医药(刘睿 孟凡水 张红林 成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