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促进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应用分析(1)
摘要: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在促进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住院期间的常规教育方式,出院后不予以干预,观察组除采取常规教育方式外,另采取动机性访谈干预,评估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6个月后血脂下降程度、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复发率在干预3个月后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机性访谈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冠心病的复发风险。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自我管理行为;冠心病患者;跨理论模型
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致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人类健康主要杀手之一[1],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的发生不但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指数[2],主动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效的疾病管理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自觉自发地维持健康行为难以实现,因此,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冠心病的复发风险是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将动机性访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WHO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③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神志清楚,能进行有效沟通;⑥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0.79±5.75)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70.24±9.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通過强化参与者的目标、信念、恐惧、希望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冲突,改变患者对问题行为的认识、情感和反应,使参与者充分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增强行为改变的动机,促进行为改变从低阶段到高阶段发展[4]。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TTM)是根据行为对象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达到有效帮助患者改变或建立健康行为的目的[5]。对照组住院期间采取常规说教式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宣传手册,根据疾病特别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观察组除常规教育外,主要以跨理论模型为架构,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实施动机性访谈干预,实施者由5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组成,其中1名为江苏省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访谈前,对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便于访谈实施。为确保观察组访谈的连续性,每1例患者均建立健康记录,每月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提高访谈的准确性。
1.2.1前意向阶段 此阶段为患者入院初期,自身无主动改变行为的意愿。本次研究对象以年老病患居多,主要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供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手册以图片资料为主,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便于患者阅读及理解,知识宣教主要以护士对照手册宣讲为主。同时,通过"找错游戏"与患者探讨规律运动、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对控制病情的益处,强调缺乏健康行为的危害及疾病复发的危险,激发患者改变行为的内在动力,推动患者从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过渡。对于访谈中患者不正确的见解,不予以直接批判,以免引起抵触情绪。
1.2.3意向阶段 此阶段为患者病情稳定期,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这些行为,但尚未制定行动计划[6]。针对此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以成功事例的引导为主,帮助患者坚定改变行为的决心。在访谈开始前,搜集成功案例31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结合患者特点,选取近似实例2~3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可度,改变患者"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对于患者积极的态度、微小的改变予以充分的肯定,强化患者的改变动机。
1.2.4决策阶段 此阶段在患者出院前1 w开始,患者住院期间健康行为的建立主要依靠于医护人员的督促,自主性相对较弱。此阶段主要围绕自主健康行为的建立,与患者共同商讨、制定符合个体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健康计划,计划的确定需要与患者进行反复推敲,以确保计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将健康计划的内容告知家属,争取他们更多地支持与帮助。出院前将健康计划制作成卡图,便于患者记忆、执行。
1.2.5行动阶段 此阶段于出院后1~3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有较强的自护意识,是建立健康行为的关键时期。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密切关注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方式,帮助患者辨识不健康的行为,特别是饮食调整、用药指导、自我急救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了解健康计划执行的情况,对健康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高患者的执行力。
1.2.6维持阶段 此阶段于出院后3~6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已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的重点主要以强化行为为主,通过每2w组织1次"小小讲"、互动会谈等形式,帮助患者进一步固化健康方式。一旦出现自我管理行为退化,及时给予干预,分析回退原因,重建积极健康的管理模式。
1.3应用技巧
1.3.1开放式提问 主要运用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出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观点与感受,便于干预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访谈小组共罗列出15条开放式提问的问题,内容涵盖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的行为习惯、期望达到的治疗效果等。, http://www.100md.com(陈芸 高月红)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自我管理行为;冠心病患者;跨理论模型
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致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人类健康主要杀手之一[1],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的发生不但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指数[2],主动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效的疾病管理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自觉自发地维持健康行为难以实现,因此,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冠心病的复发风险是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将动机性访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WHO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③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神志清楚,能进行有效沟通;⑥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0.79±5.75)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70.24±9.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通過强化参与者的目标、信念、恐惧、希望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冲突,改变患者对问题行为的认识、情感和反应,使参与者充分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增强行为改变的动机,促进行为改变从低阶段到高阶段发展[4]。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TTM)是根据行为对象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支持,达到有效帮助患者改变或建立健康行为的目的[5]。对照组住院期间采取常规说教式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宣传手册,根据疾病特别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观察组除常规教育外,主要以跨理论模型为架构,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实施动机性访谈干预,实施者由5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组成,其中1名为江苏省心血管内科专科护士。访谈前,对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便于访谈实施。为确保观察组访谈的连续性,每1例患者均建立健康记录,每月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提高访谈的准确性。
1.2.1前意向阶段 此阶段为患者入院初期,自身无主动改变行为的意愿。本次研究对象以年老病患居多,主要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供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手册以图片资料为主,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便于患者阅读及理解,知识宣教主要以护士对照手册宣讲为主。同时,通过"找错游戏"与患者探讨规律运动、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对控制病情的益处,强调缺乏健康行为的危害及疾病复发的危险,激发患者改变行为的内在动力,推动患者从前意向阶段向意向阶段过渡。对于访谈中患者不正确的见解,不予以直接批判,以免引起抵触情绪。
1.2.3意向阶段 此阶段为患者病情稳定期,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这些行为,但尚未制定行动计划[6]。针对此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以成功事例的引导为主,帮助患者坚定改变行为的决心。在访谈开始前,搜集成功案例31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结合患者特点,选取近似实例2~3例讲解,提高患者的认可度,改变患者"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对于患者积极的态度、微小的改变予以充分的肯定,强化患者的改变动机。
1.2.4决策阶段 此阶段在患者出院前1 w开始,患者住院期间健康行为的建立主要依靠于医护人员的督促,自主性相对较弱。此阶段主要围绕自主健康行为的建立,与患者共同商讨、制定符合个体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健康计划,计划的确定需要与患者进行反复推敲,以确保计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将健康计划的内容告知家属,争取他们更多地支持与帮助。出院前将健康计划制作成卡图,便于患者记忆、执行。
1.2.5行动阶段 此阶段于出院后1~3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有较强的自护意识,是建立健康行为的关键时期。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密切关注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方式,帮助患者辨识不健康的行为,特别是饮食调整、用药指导、自我急救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了解健康计划执行的情况,对健康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高患者的执行力。
1.2.6维持阶段 此阶段于出院后3~6个月内完成,此阶段的患者已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的重点主要以强化行为为主,通过每2w组织1次"小小讲"、互动会谈等形式,帮助患者进一步固化健康方式。一旦出现自我管理行为退化,及时给予干预,分析回退原因,重建积极健康的管理模式。
1.3应用技巧
1.3.1开放式提问 主要运用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出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观点与感受,便于干预人员获取更多的信息。访谈小组共罗列出15条开放式提问的问题,内容涵盖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的行为习惯、期望达到的治疗效果等。, http://www.100md.com(陈芸 高月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