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2)
1.3.2统计两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黑便停止时间等指标,同时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完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χ2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者表示两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100%)与对照组患儿(97.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症状指标 观察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黑便停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新生儿胃液酸度受母体影响最大,母体胃液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胃液分泌达到最大值,受此生理机制的影响,新生儿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病理过程,机体会处于应激条件下。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患儿在遭受感染、呼吸窘迫、休克等一系列病理症状损害后导致自身胃部处于应激条件下,同时导致患儿血液中儿茶酚按分泌量不断升高、胃酸分泌量增多并最终引发患儿胃黏膜糜烂、胃溃疡、胃黏膜出血等一系列症状。新生儿在应激状态下胃肠道职务神经功能会发生紊乱,胃肠血液灌注会明显减少,微循环障碍受到一定影响。新生儿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后黏膜对H+的缓冲能力降低,患儿会出现食欲不振、便黑等症状,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胃脏等各个脏器系统均未发育成熟,其病发应激性溃疡的机率极高,且救助不及时的情况很容易引发身体其他脏器的应激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最终致死。临床统计显示[4],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约在80%左右。患儿必须及早接受治疗,祛除患儿病情诱发原因并及时修复患儿已经受损的胃部黏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 http://www.100md.com
奥美拉唑是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其在人体内能有效抑制胃黏膜壁细胞对H+-K+-ATP酶的合成进程,抑制胃壁细胞H+的分泌,从而有效达到抑制人体胃酸分泌的治疗效果。同时奥美拉唑还能有效提升人体内胃液pH值,对缓解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人体胃黏膜损害有良好效果,其能有效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而达到促使胃黏膜出血停止、修复胃黏膜损伤的目的。奥美拉唑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同样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二丁基环腺苷酸也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因其导致的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难以产生抑制作用,奥美拉唑则可对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组胺和五肽胃泌素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后会导致胃酸分泌,奥美拉唑对其也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临床研究显示[5],常规静脉滴注方式的奥美拉唑在人体血液内的稳定性较差,其无法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治疗需要。因而本次研究中給予观察组患儿持续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始终维持奥美拉唑在患儿体内的稳定血药浓度,促使奥美拉唑能够稳定发挥药性,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因此虽然最终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上与对照组患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症状停止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证明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都极好,患儿症状改善更为迅速,值得临床推广。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应用奥美拉唑的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用量,新生儿体质较弱,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健全,避免药物用量过大,药物使用时间也需尽量缩短,长期用药容易引发高胃泌素血症,也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患儿中如有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患儿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应调整用药,不良反应严重者需停药,重新制定制定治疗方案。患儿治疗期间做好对患儿的护理,每天严密观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患儿出院后提醒家长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患儿恢复情况。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科,寇艳,卢蓉.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6):19-21.
[2]陈进庆.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8):1812-1814.
[3]王建达.巴曲酶注射液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40例[J].中国药业,2015,24(21):220-221.
[4]冯姗,熊凡.奥美拉唑小剂量微泵持续滴注对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5,12(6):1042-1044.
[5]杨丹凤.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7):221-222.
编辑/翟辰万, 百拇医药(游茜)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 19.0软件完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χ2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者表示两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100%)与对照组患儿(97.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症状指标 观察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黑便停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新生儿胃液酸度受母体影响最大,母体胃液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胃液分泌达到最大值,受此生理机制的影响,新生儿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病理过程,机体会处于应激条件下。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患儿在遭受感染、呼吸窘迫、休克等一系列病理症状损害后导致自身胃部处于应激条件下,同时导致患儿血液中儿茶酚按分泌量不断升高、胃酸分泌量增多并最终引发患儿胃黏膜糜烂、胃溃疡、胃黏膜出血等一系列症状。新生儿在应激状态下胃肠道职务神经功能会发生紊乱,胃肠血液灌注会明显减少,微循环障碍受到一定影响。新生儿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后黏膜对H+的缓冲能力降低,患儿会出现食欲不振、便黑等症状,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胃脏等各个脏器系统均未发育成熟,其病发应激性溃疡的机率极高,且救助不及时的情况很容易引发身体其他脏器的应激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最终致死。临床统计显示[4],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约在80%左右。患儿必须及早接受治疗,祛除患儿病情诱发原因并及时修复患儿已经受损的胃部黏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 http://www.100md.com
奥美拉唑是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其在人体内能有效抑制胃黏膜壁细胞对H+-K+-ATP酶的合成进程,抑制胃壁细胞H+的分泌,从而有效达到抑制人体胃酸分泌的治疗效果。同时奥美拉唑还能有效提升人体内胃液pH值,对缓解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人体胃黏膜损害有良好效果,其能有效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而达到促使胃黏膜出血停止、修复胃黏膜损伤的目的。奥美拉唑对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同样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二丁基环腺苷酸也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因其导致的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难以产生抑制作用,奥美拉唑则可对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组胺和五肽胃泌素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后会导致胃酸分泌,奥美拉唑对其也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临床研究显示[5],常规静脉滴注方式的奥美拉唑在人体血液内的稳定性较差,其无法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治疗需要。因而本次研究中給予观察组患儿持续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始终维持奥美拉唑在患儿体内的稳定血药浓度,促使奥美拉唑能够稳定发挥药性,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因此虽然最终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上与对照组患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症状停止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证明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都极好,患儿症状改善更为迅速,值得临床推广。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应用奥美拉唑的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用量,新生儿体质较弱,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健全,避免药物用量过大,药物使用时间也需尽量缩短,长期用药容易引发高胃泌素血症,也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患儿中如有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患儿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应调整用药,不良反应严重者需停药,重新制定制定治疗方案。患儿治疗期间做好对患儿的护理,每天严密观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患儿出院后提醒家长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患儿恢复情况。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科,寇艳,卢蓉.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6):19-21.
[2]陈进庆.持续小剂量微泵滴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8):1812-1814.
[3]王建达.巴曲酶注射液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40例[J].中国药业,2015,24(21):220-221.
[4]冯姗,熊凡.奥美拉唑小剂量微泵持续滴注对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5,12(6):1042-1044.
[5]杨丹凤.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7):221-222.
编辑/翟辰万, 百拇医药(游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溃疡 > 应激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