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分析(1)
摘要:目的 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我院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常规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急救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科抢救成功72例(占80.00%),死亡18例(占20.00%),观察组患者在急诊科抢救成功86例(占95.56%),死亡4例(占4.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6例(占6.67%)、心力衰竭3例(占3.33%)、休克2例(占2.2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14例(占15.56%)、心力衰竭12例(占13.33%)、休克7例(占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急救护理路径开展一系列急救护理措施,不仅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死亡率,而且提高抢救成功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该病具有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在发病初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甚至猝死,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危害生命健康[1-2]。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危险性非常高,给其生命带来极大威胁。有研究报若能及时抢救并给予合理的急救护理,可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也有研究报告早期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4]。本文选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救护理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其间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常规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男67例,女2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7.8±3.9)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1例,无冠心病病史19例,冠心病病史在6个月~19年,平均病程(7.2±2.4)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1例,前壁梗死者21例,前间壁梗死者13例,高侧壁梗死者5例。按照急救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男7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49.8±4.3)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4例,無冠心病病史16例,冠心病病史在0.8~18年,平均病程(7.1±2.6)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3例,前壁梗死者19例,前间壁梗死者14例,高侧壁梗死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5]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考王吉耀主编的《内科学》。
1.3方法
1.3.1常规护理 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90例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即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3.2急救护理路径
1.3.2.1体位护理 将患者平躺(除非特殊情况,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尽量避免移动患者,让患者先放松下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1.3.2.2快速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到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迅速检查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相关病史及服药等情况,给予心电图检查。
1.3.2.3吸氧 急诊科护士要快速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一般患者供氧2~4L/min;若患者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其他并发症,改用高浓度面罩给予吸氧。持续高流量吸氧可以避免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或心肌梗死范围增大。
1.3.2.4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能够及时输入,最好采用套管针作静脉留置,避免因搬运患者时针管脱落或刺破血管。
1.3.2.5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具体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基本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1.3.2.6快速止痛 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6]。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专人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7],需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习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现这些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对应的处理。
1.3.2.7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由于突发胸痛、病情较为紧急,患者及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通过心理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及不安心理,让其尽量保持放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病情加剧,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急救治疗[8];另外要安抚患者家属,避免因家属的不良情绪而影响患者病情加重及抢救治疗效果。有研究报告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而且可以接近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联系,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恢复的几率[9]。, 百拇医药(马淑梅 韩自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该病具有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在发病初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会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甚至猝死,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危害生命健康[1-2]。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危险性非常高,给其生命带来极大威胁。有研究报若能及时抢救并给予合理的急救护理,可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也有研究报告早期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4]。本文选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救护理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其间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常规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男67例,女2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7.8±3.9)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1例,无冠心病病史19例,冠心病病史在6个月~19年,平均病程(7.2±2.4)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1例,前壁梗死者21例,前间壁梗死者13例,高侧壁梗死者5例。按照急救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护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男7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49.8±4.3)岁;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4例,無冠心病病史16例,冠心病病史在0.8~18年,平均病程(7.1±2.6)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为:下壁梗死者53例,前壁梗死者19例,前间壁梗死者14例,高侧壁梗死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5]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考王吉耀主编的《内科学》。
1.3方法
1.3.1常规护理 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90例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即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3.2急救护理路径
1.3.2.1体位护理 将患者平躺(除非特殊情况,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尽量避免移动患者,让患者先放松下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1.3.2.2快速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到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迅速检查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相关病史及服药等情况,给予心电图检查。
1.3.2.3吸氧 急诊科护士要快速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一般患者供氧2~4L/min;若患者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其他并发症,改用高浓度面罩给予吸氧。持续高流量吸氧可以避免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或心肌梗死范围增大。
1.3.2.4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能够及时输入,最好采用套管针作静脉留置,避免因搬运患者时针管脱落或刺破血管。
1.3.2.5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具体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基本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1.3.2.6快速止痛 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6]。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专人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7],需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习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现这些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对应的处理。
1.3.2.7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由于突发胸痛、病情较为紧急,患者及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通过心理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及不安心理,让其尽量保持放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向患者讲解不良心理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病情加剧,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急救治疗[8];另外要安抚患者家属,避免因家属的不良情绪而影响患者病情加重及抢救治疗效果。有研究报告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而且可以接近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联系,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恢复的几率[9]。, 百拇医药(马淑梅 韩自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