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07410
相互学说(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2日 《医学信息》 2017年第6期
     5.5浅议“五味相互” 五味者,辛酸甘苦咸。传统认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了五味归属五脏的一般规律。但古人也认为五味对五脏虽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非绝对;《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说明入脾的甘味和入肺的辛味也可以入肝,五味各自的功能不限于一脏一腑。另有《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说明一个味可以入多个脏。推演“五味互藏”的思路同“五色互藏”。本文认为,五味互藏,辛中当蕴含酸甘苦咸;酸中亦有辛甘苦咸;其它三味亦然。任何一味的中药材,均藏其它四味;不存在单味或纯一味的药材,仅仅是外在表现主要呈现为某一种味而已。每味各再有五,五五二十五,如此推演,五味无穷尽也;典型代表如五味子。中药材的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变为它味。按推演出的“五味互藏”理论,辛中既然蕴含酸甘苦咸,因此味辛的中药材不但可以入肺经,还可以入肝经、脾胃经、心经、肾膀胱经。因此每一味的中药材不但可以按传统理论归经某一脏腑,亦可按“五味互藏”归入人体多个脏腑,只不过仅有主次之分而已。“五味互藏”假说无疑极大地延伸和扩大了中药材的归经范围,对中药材的功能主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按现代中药材成份分析方法,所有中药材(包括药用菌类、植物、动物、矿物等)的成份组成复杂多样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