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数据的脑梗死中医药使用规律分析(2)
药对P6是补益药中的常用药对,白术配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人参大补元气,两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效,常用于脾气虚弱的患者[14-15]。
药对P7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常用药对,天麻配地龙,两药均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4 存在的的问题
在病例收集中发现存在中医药病历临床处方书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①处方名的遗漏:病历中常常只见处方,不见方名,或者方名与处方不一致,如方名写的补阳还五汤,实为天麻钩藤饮; ②药名的不规范:比如如麦冬,又叫麦门冬;这个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中药史的发展变革,随着朝代更迭及各家各派发展,同一药不同名的情况多有发生[16];③病历中使用药物有的使用炮制名。比如黄芪,常加上炮制名则成炙黄芪。
希望临床提高中医药临床病历相关信息的标准规范化要求,拟为提高中医药数据的分析挖掘质量,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更真实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王林英.古代中风医案用药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4-6.
[2]谢华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3]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吕志杰.金匮要略注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5]陈文霖.浅论中风的急性期辩证分型[C].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497.
[6]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11-13.
[7]《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8]《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证候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6):41
[9]周仲瑛.中风刍议[J].天津中医药,2005,4(2):92-97.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1]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594.
[12]李曉,李金成,苏业军,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9):54-55.
[13]谢乐军,黄富强.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8).
[14]罗新,董学敏,刘志宏,等.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7):1047-1049.
[15]赵宁,郑光,谭勇,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成药和西药治疗脑梗死的基本用药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6):513-515.
[16]周鲁,张庆,宋航,等.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7(1):8-9.
编辑/成森, http://www.100md.com(涂婷)
药对P7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常用药对,天麻配地龙,两药均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4 存在的的问题
在病例收集中发现存在中医药病历临床处方书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①处方名的遗漏:病历中常常只见处方,不见方名,或者方名与处方不一致,如方名写的补阳还五汤,实为天麻钩藤饮; ②药名的不规范:比如如麦冬,又叫麦门冬;这个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中药史的发展变革,随着朝代更迭及各家各派发展,同一药不同名的情况多有发生[16];③病历中使用药物有的使用炮制名。比如黄芪,常加上炮制名则成炙黄芪。
希望临床提高中医药临床病历相关信息的标准规范化要求,拟为提高中医药数据的分析挖掘质量,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更真实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王林英.古代中风医案用药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4-6.
[2]谢华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3]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吕志杰.金匮要略注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5]陈文霖.浅论中风的急性期辩证分型[C].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497.
[6]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11-13.
[7]《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8]《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证候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6):41
[9]周仲瑛.中风刍议[J].天津中医药,2005,4(2):92-97.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1]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594.
[12]李曉,李金成,苏业军,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9):54-55.
[13]谢乐军,黄富强.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8).
[14]罗新,董学敏,刘志宏,等.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7):1047-1049.
[15]赵宁,郑光,谭勇,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成药和西药治疗脑梗死的基本用药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6):513-515.
[16]周鲁,张庆,宋航,等.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7(1):8-9.
编辑/成森, http://www.100md.com(涂婷)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