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2)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数据,用(x±s)描述、t检验计量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意识评分比较
研究组心肺复苏后1 d、3 d、7 d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乳酸清除率比较
研究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4万人猝死于心脑疾病,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心脏骤停心肺復苏成功率提高,但仍有约30%患者存在严重脑损伤。患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治疗后,必须注意保护脑组织,避免脑细胞再次损伤,脑功能恢复是衡量心肺复苏成败的主要指标[2]。患者心脏骤停后,由于缺氧缺血,其心、肾、肺、脑等各项器官都出现不可逆损害,病死原因主要是大脑受到损伤导致缺氧缺血。常温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意识,清除乳酸,但效果不够理想。
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心脏骤停再灌注后脑功能转归,可以减少脑细胞及脑代谢的耗氧量,降低脑组织乳酸堆积,阻止氧自由基产生,防止神经凋亡[3]。有报道指出,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采取降温措施,使温度降至33 ℃并保持12 h,其临床结果明显优于常温治疗方式[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肺复苏后1 d、3 d、7 d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意识,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研究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乳酸堆积,降低组织耗氧量,从而提高血乳酸清除率。
综上所述,采用亚低温方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治疗可有效恢复意识,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乳酸清除率,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石波,崔惠芬,包小丽,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3-55.
[2]张族勤,李伟.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52-54.
[3]李海娜,兰超,李莉,等.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01):58-61.
[4]苏成标.亚低温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的干预作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8):4247-4248.编辑/王海静, 百拇医药(马剑飞)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意识评分比较
研究组心肺复苏后1 d、3 d、7 d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乳酸清除率比较
研究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4万人猝死于心脑疾病,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心脏骤停心肺復苏成功率提高,但仍有约30%患者存在严重脑损伤。患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治疗后,必须注意保护脑组织,避免脑细胞再次损伤,脑功能恢复是衡量心肺复苏成败的主要指标[2]。患者心脏骤停后,由于缺氧缺血,其心、肾、肺、脑等各项器官都出现不可逆损害,病死原因主要是大脑受到损伤导致缺氧缺血。常温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意识,清除乳酸,但效果不够理想。
亚低温治疗有助于心脏骤停再灌注后脑功能转归,可以减少脑细胞及脑代谢的耗氧量,降低脑组织乳酸堆积,阻止氧自由基产生,防止神经凋亡[3]。有报道指出,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采取降温措施,使温度降至33 ℃并保持12 h,其临床结果明显优于常温治疗方式[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肺复苏后1 d、3 d、7 d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意识,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研究组24 h后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乳酸堆积,降低组织耗氧量,从而提高血乳酸清除率。
综上所述,采用亚低温方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治疗可有效恢复意识,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乳酸清除率,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石波,崔惠芬,包小丽,等.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3-55.
[2]张族勤,李伟.亚低温治疗开始时机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52-54.
[3]李海娜,兰超,李莉,等.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01):58-61.
[4]苏成标.亚低温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的干预作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8):4247-4248.编辑/王海静, 百拇医药(马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