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3)
4 结论
随着《任何就近单位可以派出急救员的反应系统》的颁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及时、高效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直接反映一個地区的医学科技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12]。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分级诊疗机制,再加上部分特色医院分别建立了“胸痛中心合作站点”、“院前院内一体化诊疗救治急性脑卒中合作站点”,完善了急救绿色通道,院外院内实施无缝对接,院外与院内医生在对患者检查、诊断、抢救措施和治疗原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建立使得急症、重症、慢性病以及术后等活动受限的患者,在网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间的转诊日趋常态化[13]。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拥有专科经验的医务人员,离不开具有高级装备的急救装备,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
在院前急救系统中,应用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合作站由120指挥中心和网络医院共同管理,将单一和分级系统优化组合,纵横交叉,灵活机动,可真正根据现场需求,向120反馈并申请指令。运用普通型救护车重点参与医联体之间的转运。这样不仅补充了120中心的力量,满足了分级诊疗中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急危重患者对120救护车的需求,有效利用了院前急救资源,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因此这种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邢春利,彭明强.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02):9-13.
[2]关宇光,田振彪.绿色通道救治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的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07(6):511-513.
[3]严敏,敖斯斯,江旺祥,等.武汉市院外急救需求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11(5):512-513.
[4]赵荣国,刘田林.“黑救护车”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北京观察,2010(9):54-55.
[5]杜红梅.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的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12.
[6]张昆峰.探讨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02):102-103.
[7]马锡坤,吴艳君,王鹏.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容灾系统的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93-95.
[8]帅海涛,彭小斌,吴为清.“军卫一号”系统之门诊120急救管理子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 2005(9):237-237.
[9]徐国芳.基层120急救中心调度工作的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5):52-53.
[10]张峰海,武卫,郑旭东.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81-884.
[11]何瑞仙,王映雪,田雅娟,等.患者及家属对于癌症诊断告知对象意愿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3):283-285.
[12]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3-2374.
[13]彭春晖.沈阳急救中心院前院内连续救治一体化急救模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编辑/李桦, 百拇医药(王晓春 程翠年 曾娟)
随着《任何就近单位可以派出急救员的反应系统》的颁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及时、高效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直接反映一個地区的医学科技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12]。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分级诊疗机制,再加上部分特色医院分别建立了“胸痛中心合作站点”、“院前院内一体化诊疗救治急性脑卒中合作站点”,完善了急救绿色通道,院外院内实施无缝对接,院外与院内医生在对患者检查、诊断、抢救措施和治疗原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建立使得急症、重症、慢性病以及术后等活动受限的患者,在网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间的转诊日趋常态化[13]。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拥有专科经验的医务人员,离不开具有高级装备的急救装备,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
在院前急救系统中,应用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合作站由120指挥中心和网络医院共同管理,将单一和分级系统优化组合,纵横交叉,灵活机动,可真正根据现场需求,向120反馈并申请指令。运用普通型救护车重点参与医联体之间的转运。这样不仅补充了120中心的力量,满足了分级诊疗中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急危重患者对120救护车的需求,有效利用了院前急救资源,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因此这种120急救网络层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邢春利,彭明强.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02):9-13.
[2]关宇光,田振彪.绿色通道救治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的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07(6):511-513.
[3]严敏,敖斯斯,江旺祥,等.武汉市院外急救需求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11(5):512-513.
[4]赵荣国,刘田林.“黑救护车”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北京观察,2010(9):54-55.
[5]杜红梅.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的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12.
[6]张昆峰.探讨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02):102-103.
[7]马锡坤,吴艳君,王鹏.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容灾系统的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93-95.
[8]帅海涛,彭小斌,吴为清.“军卫一号”系统之门诊120急救管理子系统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 2005(9):237-237.
[9]徐国芳.基层120急救中心调度工作的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5):52-53.
[10]张峰海,武卫,郑旭东.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81-884.
[11]何瑞仙,王映雪,田雅娟,等.患者及家属对于癌症诊断告知对象意愿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3):283-285.
[12]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3-2374.
[13]彭春晖.沈阳急救中心院前院内连续救治一体化急救模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编辑/李桦, 百拇医药(王晓春 程翠年 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