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灶不明的恶性黑色素瘤Ⅳ期1例(1)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07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190-0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常见肿瘤,其中肢端黑色素瘤(41.8%)最多,粘膜黑色素瘤(约占22.6%)次之,原发灶不明黑色素瘤约占10%[1]。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全身广泛转移,恶性程度很高。数据证实,女性患者生存期较男性长,而年轻患者生存期较老年患者长[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活动后气促3+月,检查发现右肺及肝多发占位病变1月”入院。患者于2015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休息后可缓解,伴左侧腰背部隐痛不适,改变体位时加重,无其他不适,到当地医院行胸腹部CT检查示:①右肺下叶基底段分叶状肿块,考虑肺癌,侵犯右肺下叶动脉可能;②右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改变;③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④肝内多发结节状、块状占位病灶,考虑转移灶;⑤多个胸腰椎及部分胸椎附件不规则低密度区,转移可能。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后到我院就诊。查体:KPS 8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全身表浅皮肤未见明显黑痣及溃烂部位。右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肝脏肋下未扪及,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患者既往史、个人史、 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肿瘤标志物:CEA 0.61 μg/L,CA19-9 6.76 U/ml,AFP 0.61 μg/L。入院后淋巴结彩超检查示:双侧锁骨上窝散在低回声形态欠规则,右侧大的大小约1.2 cm×1.5 cm,左侧大的大小约1.1 cm×0.5 cm。其余部位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影像。头颅MRI:未见异常。胸部+腹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可见一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较大层面约7.0 cm×5.9 cm,肿块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周缘毛糙。另双肺散在大小不一结节状稍高密度影,较大者位于右肺,直径约0.6 cm。双肺上叶及右肺中叶外侧段可见斑片及条索状稍高密度影。气管纵隔居中,纵隔及双肺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显示,较大者位于气管隆突下,大小约3.0 cm×1.9 cm。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双侧后上胸膜增厚;肝脏形态欠规则,其内可见多个结节及肿块状稍低密度影,较大者位于肝右叶,直径约8.4 cm,其内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胰腺及脾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全身骨扫描:显像剂锝99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左侧下颌骨、颈椎下段、胸骨下段、T10、L2椎体、双側多支肋骨,左侧髂前上嵴、双侧股骨上可见异常显像剂浓聚灶,考虑骨转移性肿瘤可能(图1)。在CT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送检肝穿刺组织(图2):肝穿刺组织查见小细胞恶性肿瘤,倾向肝细胞肝癌。免疫酶细胞化学:CK(-),TTF-1(-),AFP(-),Glypican-3(-),CD34(血管+),CK8(-),CK18(-),CK19(-),CD56(+),NapsinA(-),HMB45(+),LcA(-),S-100(浆+),Syn(-),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肝穿刺组织”倾向恶性黑色素瘤,请结合临床。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送检肺穿刺组织(图3):“右肺”恶性肿瘤,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酶细胞化学:S-100(+),HMB45(+),melan A(+),CK(-),结果支持“右肺”恶性黑色素瘤,多系转移。明确诊断后予DPII方案治疗,化疗结束后患者自觉活动后气促症状有所缓解出院。
, 百拇医药
患者于2016年5月4日再次入院,自诉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腰背部疼痛不适。复查肿瘤标志物:CEA 0.75 μg/L,CA19-9 5.72 U/ml,AFP 0.53 μg/L。复查胸部+腹部CT: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占位影,呈分叶状,边界不清,较大层面大小约3.7 cm×4.8 cm,增强后强化明显,紧邻支气管管腔变细;双肺内见多个大小不一结节样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强化明显,径约0.3~1 cm,多位于右肺。右肺上叶、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上叶尖后段内见斑片状密度影,边界欠清,并可见纤维条索影。双侧肺门未见明显增大,双肺主支气管通畅,主肺动脉窗、隆突下、颈根部见稍大淋巴结,部分融合。双侧胸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脏体积增大,其内见多个圆形结节混杂密度区,部分融合,较大者大小约7.0 cm×7.2 cm,边界尚清,增强后强化明显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大。肝门部及肠系膜根部见淋巴结影。胆囊壁未见明显增厚,胆囊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胰腺、脾内未见异常强化信号影。双侧肾盂内见条状高密度影。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病情评效为PR。之后患者未继续入院治疗,电话随访2次患者自诉精神状态尚可,稍有呼吸困难,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百拇医药
2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目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李真[3]提出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化疗及辅助治疗。甄振华等[4]提出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包括B-raf抑制剂,c-Kit抑制剂,MEK-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CTLA4抑制剂,PD-1单抗等。有研究报道[5],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抗体药物-Pembrolizumb Pembrolizumb(MK-3475,lambrolizumab,Keytruda),系全球第一个被FDA批准上市的靶向药物。熊玮[6]提出:PTX-loaded NPs@DPA(经PDA修饰的PTX纳米颗粒)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效果都明显优于PTX-loaded NPs(PTX加载的纳米颗粒)。惠琦[7]提出:重组毒素MSH-PE38KDEL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黑色素瘤的效应,毒副作用低,有望成为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候选药物。单秀[8]通过实验得出:人参皂苷Rg3抑制黑色素瘤的增殖与下调HDAC3,增加p53乙酰化的相关性研究,得出Rg3具有抑制黑色素瘤裸鼠动物模型和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的结果。, 百拇医药(陈利 柳弥 田维科)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190-0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常见肿瘤,其中肢端黑色素瘤(41.8%)最多,粘膜黑色素瘤(约占22.6%)次之,原发灶不明黑色素瘤约占10%[1]。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全身广泛转移,恶性程度很高。数据证实,女性患者生存期较男性长,而年轻患者生存期较老年患者长[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因“活动后气促3+月,检查发现右肺及肝多发占位病变1月”入院。患者于2015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休息后可缓解,伴左侧腰背部隐痛不适,改变体位时加重,无其他不适,到当地医院行胸腹部CT检查示:①右肺下叶基底段分叶状肿块,考虑肺癌,侵犯右肺下叶动脉可能;②右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改变;③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④肝内多发结节状、块状占位病灶,考虑转移灶;⑤多个胸腰椎及部分胸椎附件不规则低密度区,转移可能。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后到我院就诊。查体:KPS 8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全身表浅皮肤未见明显黑痣及溃烂部位。右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肝脏肋下未扪及,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患者既往史、个人史、 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肿瘤标志物:CEA 0.61 μg/L,CA19-9 6.76 U/ml,AFP 0.61 μg/L。入院后淋巴结彩超检查示:双侧锁骨上窝散在低回声形态欠规则,右侧大的大小约1.2 cm×1.5 cm,左侧大的大小约1.1 cm×0.5 cm。其余部位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影像。头颅MRI:未见异常。胸部+腹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可见一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较大层面约7.0 cm×5.9 cm,肿块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周缘毛糙。另双肺散在大小不一结节状稍高密度影,较大者位于右肺,直径约0.6 cm。双肺上叶及右肺中叶外侧段可见斑片及条索状稍高密度影。气管纵隔居中,纵隔及双肺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显示,较大者位于气管隆突下,大小约3.0 cm×1.9 cm。双侧胸腔未见积液。双侧后上胸膜增厚;肝脏形态欠规则,其内可见多个结节及肿块状稍低密度影,较大者位于肝右叶,直径约8.4 cm,其内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胰腺及脾脏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全身骨扫描:显像剂锝99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左侧下颌骨、颈椎下段、胸骨下段、T10、L2椎体、双側多支肋骨,左侧髂前上嵴、双侧股骨上可见异常显像剂浓聚灶,考虑骨转移性肿瘤可能(图1)。在CT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送检肝穿刺组织(图2):肝穿刺组织查见小细胞恶性肿瘤,倾向肝细胞肝癌。免疫酶细胞化学:CK(-),TTF-1(-),AFP(-),Glypican-3(-),CD34(血管+),CK8(-),CK18(-),CK19(-),CD56(+),NapsinA(-),HMB45(+),LcA(-),S-100(浆+),Syn(-),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肝穿刺组织”倾向恶性黑色素瘤,请结合临床。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送检肺穿刺组织(图3):“右肺”恶性肿瘤,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酶细胞化学:S-100(+),HMB45(+),melan A(+),CK(-),结果支持“右肺”恶性黑色素瘤,多系转移。明确诊断后予DPII方案治疗,化疗结束后患者自觉活动后气促症状有所缓解出院。
, 百拇医药
患者于2016年5月4日再次入院,自诉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腰背部疼痛不适。复查肿瘤标志物:CEA 0.75 μg/L,CA19-9 5.72 U/ml,AFP 0.53 μg/L。复查胸部+腹部CT: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占位影,呈分叶状,边界不清,较大层面大小约3.7 cm×4.8 cm,增强后强化明显,紧邻支气管管腔变细;双肺内见多个大小不一结节样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强化明显,径约0.3~1 cm,多位于右肺。右肺上叶、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上叶尖后段内见斑片状密度影,边界欠清,并可见纤维条索影。双侧肺门未见明显增大,双肺主支气管通畅,主肺动脉窗、隆突下、颈根部见稍大淋巴结,部分融合。双侧胸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脏体积增大,其内见多个圆形结节混杂密度区,部分融合,较大者大小约7.0 cm×7.2 cm,边界尚清,增强后强化明显内可见无强化低密度区,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大。肝门部及肠系膜根部见淋巴结影。胆囊壁未见明显增厚,胆囊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胰腺、脾内未见异常强化信号影。双侧肾盂内见条状高密度影。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病情评效为PR。之后患者未继续入院治疗,电话随访2次患者自诉精神状态尚可,稍有呼吸困难,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百拇医药
2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目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李真[3]提出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化疗及辅助治疗。甄振华等[4]提出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包括B-raf抑制剂,c-Kit抑制剂,MEK-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CTLA4抑制剂,PD-1单抗等。有研究报道[5],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抗体药物-Pembrolizumb Pembrolizumb(MK-3475,lambrolizumab,Keytruda),系全球第一个被FDA批准上市的靶向药物。熊玮[6]提出:PTX-loaded NPs@DPA(经PDA修饰的PTX纳米颗粒)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效果都明显优于PTX-loaded NPs(PTX加载的纳米颗粒)。惠琦[7]提出:重组毒素MSH-PE38KDEL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黑色素瘤的效应,毒副作用低,有望成为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候选药物。单秀[8]通过实验得出:人参皂苷Rg3抑制黑色素瘤的增殖与下调HDAC3,增加p53乙酰化的相关性研究,得出Rg3具有抑制黑色素瘤裸鼠动物模型和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的结果。, 百拇医药(陈利 柳弥 田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