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8年第12期
编号:13311111
门冬酰胺酶对白血病患儿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26日 《医学信息》 2018年第12期
     2 血栓形成机制

    ASP血栓形成的机制相对比较复杂。目前认为ASP主要是破坏了凝血和抗凝途径之间的生理平衡,降低了抗凝作用,同时导致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4,6]。ASP除了能减少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外,同时也会影响机体中某些代谢旺盛的器官的蛋白质合成,例如肝脏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将同时减少凝血和抗凝血途径中蛋白质的合成,但对蛋白C、蛋白S及AT-Ⅲ的影响明显大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水平的显著下降使得生理平衡的天平向抗凝方向倾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7]。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有近一半患者在使用第四次ASP治疗后,AT-Ⅲ活性水平从120%降至了 59% [6]。ASP主要通过阻止细胞内蛋白的分泌,导致抗凝蛋白在肝细胞内滞留,从而间接降低血浆中各类抗凝蛋白质水平,同时通过增加二磷酸腺苷引起血小板聚集[8], ASP通过提高可溶性选择素-P、高分子量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而激活内皮细胞 ,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目前认为AT-III活性水平显著减低、血小板聚集及内皮细胞的活化是导致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机制。

    3 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Dana Farber协会研究还发现[4]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