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29110
坏疽性脓皮病1例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8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1期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75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1.063

    文章編号:1006-1959(2019)01-0191-02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是一种慢性、坏死性、溃疡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肤病,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的部位。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迅速形成潜行性溃疡,剧烈疼痛,应考虑本病。临床上易被误诊,单纯应用抗生素效果差。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二院皮肤科采用抗生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坏疽性脓皮病取得较好效果,对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有一定参考意义,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因“皮肤结节2月,加重20天”入院。于2个月前患者后腰部出现红枣大小的红色结节,略有疼痛。此后发现右侧腋下、左侧上肢,发现相似的皮损,无发热。20 d前患者发现后腰部皮损破溃,形成溃疡,表面有臭味,周围有红晕,感局部瘙痒,其余皮疹也较前增大,口服“甲硝唑片”、外用“红霉素乳膏”治疗,未见好转。查体:T 36.2 ℃,R 20次/min,P 76次/min,BP 126/80 mmHg。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左侧腋下、右上臂可见大枣大小的红色结节,皮损红肿明显,表面破溃似火山口样。后背正中可见一大小约2 cm×3 cm的形状不规则深部破溃。粘膜未见异常。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化验结果示:血常规:白细胞↓2.91×109/L,中性细胞比率↑88.00%,淋巴细胞比率↓7.20%,血小板↓104×109/L。免疫球蛋白M↓0.334 g/L,血沉↑21 mm/h。组织病理示:(后背溃疡边缘)慢性溃疡,炎症重,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给予抗炎、调节免疫、窄谱紫外线治疗,结合硼酸湿敷收敛治疗,病情逐渐缓解。病理示:(后背溃疡边缘)慢性溃疡,炎症重,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见图1。
, 百拇医药
    2讨论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皮肤有复发性疼痛性坏死性溃疡,常伴有潜在的系统疾病,约半数患者伴有相关的疾病,最常见的是炎症性肠病,女性略多于男性[1]。坏疽性脓皮病诊断为排除性诊断,根据炎性丘疹、脓疱、潜行性溃疡,有剧烈疼痛,特定的发病部位、年龄及全身症状等临床特点,可以诊断。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患者有细胞免疫损伤和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在坏疽性脓皮病溃疡中白介素-8表达过度,目前认为本病属免疫介导性疾病[2]。

    该患者原发皮损为触痛性的结节红斑、脓疱,迅速形成溃疡,境界清楚,边缘淡蓝色,常增厚隆起,呈高低不平和潜行破坏,中央溃疡基底呈红色,深浅不一,像火山口,表面附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液,溃疡周围早期饶有红晕。血常规中性粒细胞高,组织病理示:慢性溃疡,炎症重,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坏疽性脓皮病,建议患者择期完善胃肠镜检查。坏疽性脓皮病的有效治疗药物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环孢素皮损内注射、氮岕外用也用于治疗该病[3]。患者目前应用环孢素软胶囊抑制免疫,多西环素抗炎、抗菌,效果较好。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临床上接诊有触痛性结节红斑、脓疱、溃疡、表面有脓液的患者,不应仅考虑到感染,应注意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坏疽性脓皮病,坏疽性脓皮病单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需合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2-894.

    [2]Su WP,Davis MD,Weening RH,et al.Pyoderma gangrenosum: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J].Int J Dermatol,2004,43(11):790-800.

    [3]田洪青.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7):541-543., http://www.100md.com(高鹏 高浩 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