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27465
支原体IgM抗体阳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CRP的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2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3期
     研究报道表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人群中,支原体感染较多,且已超过肺炎链球菌[1]。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常表现为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其为自限性疾病,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重症支原体肺炎呈逐渐上升趋势,除肺部本身损害外,可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2]。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包括毒素作用、免疫紊乱、上皮黏附等多种因素参与,通过激活多种途径引起炎症因子释放,从而诱导机体发生炎症反应[3,4]。本文主要研究支原体IgM抗体阳性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C-反应蛋白(CPR)变化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病程<4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12例进行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分析发现,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者占61.48%,将110例支原体IgM抗体阳性者列为观察组,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标准,将≥3分50例列为危重组,<3分60例列为非危重组。另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采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肺炎诊断标准[5]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