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代谢指标与BMD的关系(3)
当前,诊断OP的金标准仍然是BMD检查,相当一部分指南建议“50岁以上且同时存在骨折病史的成人”均应接受BMD筛查[6,7],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工作中,OP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改变比BMD更早且更敏感,且一些代表性的标志物如β-Crosslaps、N-MID、PⅠNP等的检测因其操作简单、创伤性小、特异性高备受临床信赖。PⅠNP是Ⅰ型胶原释放的胶原前肽,在骨形成活跃时,其血清浓度明显上升,表示Ⅰ型胶原合成速度加快,成骨活动增强[8],并且PⅠNP由于其无昼夜节律、与食物摄取无关、骨骼特异性高、分子结构稳定、个体差异小、测量重复性好的优点[9],在2011年召开的国际骨质疏松症研讨会上[10],特别指出PⅠNP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骨形成因子,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推荐将PⅠNP作为反映骨形成的敏感指标[5];β-Crosslaps反映骨吸收活动,是I型胶原的降解产物,血清β-Crosslaps浓度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有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男性,骨吸收活动增加,大量的β-Crosslaps释放入血,从而引起其水平增高,但相对于PⅠNP,β-Crosslaps随节律影响而变化[11],临床工作中将PⅠNP/β-Crosslaps用于监测OP的治疗;N-MID是骨转换过程中释放的骨特异性钙结合蛋白,是骨形成指标,其降解与转化过程迅速,能够反映瞬间成骨细胞活性与数量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报道OP不同时期,N-MID的水平不同,OP早期,刚合成的N-MID不能正常沉积反而直接进入血,且骨矿中丰富的N-MID也因骨吸收进入血液,此时其血清浓度升高,而到OP后期,成骨活动弱加之长期的骨吸收也导致骨矿中的N-MID减少,血清浓度下降;Ca、P是骨骼无机物的主要组分,检测血清中Ca、P可以间接反映骨矿物质的变化情况[12]。
, 百拇医药
本研究旨在研究血清Ca、P、骨代谢标志物β-Crosslaps、N-MID、PⅠNP与BMD的相关性,首先,本研究根据BMD检查,将86例绝经后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以及正常组,比较两组间年龄、BMD、以及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为(78.21±7.57)岁,高于正常组(74.35±7.15)岁(P<0.05);骨质疏松组的BMD为(0.60±0.09) g/cm2,低于正常组BMD (0.87±0.09) g/cm2(P<0.05);两组在血清Ca、P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骨代谢标志物上,经统计发现骨质疏松组的β-Crosslaps、N-MID、PⅠNP三項指标均比正常组要高,与前人的研究部分相符[13,14],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主要原因有:①两组间样本量差异较大,相对于骨质疏松组,正常组的样本量较少,导致正常组各指标数据之间离散度较大;②单纯根据BMD进行分组,忽略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型”这个重要因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而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其骨转换类型明显不同:Ⅰ型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类型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大于骨形成,Ⅱ型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类型则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减弱,但骨形成减弱更加明显,而笔者的分组方法使得骨质疏松组中既纳入了Ⅰ型骨质疏松的病例也纳入了Ⅱ型骨质疏松的病例,骨转换类型不同的病例归于同一组,其标志物如β-Crosslaps、N-MID、PⅠNP等必然不同。
, 百拇医药
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同样将影响到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在不同的年龄区间段进行骨代谢指标与BM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β-CrossLaps在A组(≤59岁)和C组(70~79岁)与BMD存在负相关,而在B组(60~69岁)和D组(≥80岁)呈现正相关;N-MID在各组均与BMD呈负相关关系;PINP在C组(70~79岁)与BMD呈正相关,在A组(≤59岁)、B组(60~69岁)、D组(≥80岁)与BMD呈负相关;Ca在各组均与BMD呈正相关;P在A组(≤59岁)、C组(70~79岁)、D组(≥80岁)与BMD呈负相关而在B组(60~69岁)与BMD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骨代谢标志物结合BMD 检测可以用来诊治、监控OP。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血清Ca、P、骨代谢标志物与BMD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联合用于OP的诊治以及治疗后续监测,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OP类型分布不均衡等原因,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将排除上述混杂因素,通过如扩大样本量、按照OP类型分组、持续随访监测等,以期进行可信度更高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Ensrud KE,Crandall CJ.Osteoporosis[J].Ann Intern Med,2017,167(3):Itc17-Itc32.
[2]Camacho PM,Petak SM,Binkley N,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2016[J].Endocr Pract,2016,22(Suppl 4):1-42.
[3]Tu KN,Lie JD,Wan CKV,et al.Osteoporosis:A Review of Treatment Options[J].P T,2018,43(2):92-104.
[4]Eastell R,Szulc P.Use of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7,5(11):908-923., 百拇医药(汪钦生 邵敏 姜涛)
, 百拇医药
本研究旨在研究血清Ca、P、骨代谢标志物β-Crosslaps、N-MID、PⅠNP与BMD的相关性,首先,本研究根据BMD检查,将86例绝经后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以及正常组,比较两组间年龄、BMD、以及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为(78.21±7.57)岁,高于正常组(74.35±7.15)岁(P<0.05);骨质疏松组的BMD为(0.60±0.09) g/cm2,低于正常组BMD (0.87±0.09) g/cm2(P<0.05);两组在血清Ca、P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骨代谢标志物上,经统计发现骨质疏松组的β-Crosslaps、N-MID、PⅠNP三項指标均比正常组要高,与前人的研究部分相符[13,14],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主要原因有:①两组间样本量差异较大,相对于骨质疏松组,正常组的样本量较少,导致正常组各指标数据之间离散度较大;②单纯根据BMD进行分组,忽略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型”这个重要因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而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其骨转换类型明显不同:Ⅰ型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类型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大于骨形成,Ⅱ型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类型则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减弱,但骨形成减弱更加明显,而笔者的分组方法使得骨质疏松组中既纳入了Ⅰ型骨质疏松的病例也纳入了Ⅱ型骨质疏松的病例,骨转换类型不同的病例归于同一组,其标志物如β-Crosslaps、N-MID、PⅠNP等必然不同。
, 百拇医药
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同样将影响到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在不同的年龄区间段进行骨代谢指标与BM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β-CrossLaps在A组(≤59岁)和C组(70~79岁)与BMD存在负相关,而在B组(60~69岁)和D组(≥80岁)呈现正相关;N-MID在各组均与BMD呈负相关关系;PINP在C组(70~79岁)与BMD呈正相关,在A组(≤59岁)、B组(60~69岁)、D组(≥80岁)与BMD呈负相关;Ca在各组均与BMD呈正相关;P在A组(≤59岁)、C组(70~79岁)、D组(≥80岁)与BMD呈负相关而在B组(60~69岁)与BMD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骨代谢标志物结合BMD 检测可以用来诊治、监控OP。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血清Ca、P、骨代谢标志物与BMD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联合用于OP的诊治以及治疗后续监测,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OP类型分布不均衡等原因,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将排除上述混杂因素,通过如扩大样本量、按照OP类型分组、持续随访监测等,以期进行可信度更高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Ensrud KE,Crandall CJ.Osteoporosis[J].Ann Intern Med,2017,167(3):Itc17-Itc32.
[2]Camacho PM,Petak SM,Binkley N,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2016[J].Endocr Pract,2016,22(Suppl 4):1-42.
[3]Tu KN,Lie JD,Wan CKV,et al.Osteoporosis:A Review of Treatment Options[J].P T,2018,43(2):92-104.
[4]Eastell R,Szulc P.Use of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7,5(11):908-923., 百拇医药(汪钦生 邵敏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