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中青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2)
Key words:Young and middle-aged;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Hyperuricemia;Benzbromarone
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檢出率上升明显,在临床上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进展加重成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是再发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也可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的增加,高尿酸血症(HUA)发病率增加[2,3]。研究发现,HUA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但HUA与SCI发生、发展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中青年SCI患者血尿酸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7年6月新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患者300例。入组标准:①年龄均在50岁以下,性别不限;②入院后均行颅脑CT或MRI扫描明确诊断;③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④同意接受定期(3个月1次)复查血生化和颅脑MRI等检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颅脑MRI或CT结果,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无症状性梗死组患者颅脑MRI或CT的病灶均符合TOAST分型中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病灶位于基底节、丘脑或脑叶不包括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3.24±1.12)岁;伴有高血压50例,高血糖44例,高血脂32例。有症状脑梗死组患者均因首次出现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入院,颅脑CT或MRI在检出新发责任病灶同时发现颅内其他部位有无症状梗死灶的存在,新旧病灶均符合TOAST分型中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病灶位于基底节、丘脑或脑叶不包括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2.97±2.43)岁;伴有高血压51例,高血糖42例,高血脂34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因头痛或头晕入院,但做颅脑CT或MRI检查无异常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1.35±2.13)岁;伴有高血压52例,高血糖43例,高血脂31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方法 所有患者首次采集血指标信息时需空腹12 h后清晨抽血4 ml送检,用酶法经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华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嘱患者控制饮食3 d,禁食动物蛋白、豆类、菌类、鱼类等高嘌呤食物以青菜粗粮为主。复查患者抽血化验前7 d按上述要求控制饮食,血尿酸>420 μmol/L为异常增高。
对高尿酸脑梗死患者采取自愿接受治疗的原则并分组为口服苯溴马隆控制血尿酸组(控制组)和非控制尿酸组(非控制组)。控制组口服药物苯溴马隆片(商品名:立加利仙,德国进口,分装企业: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90012),50 mg,1次/d,早饭后服用,复查尿酸结果正常后停药,1个月后再次复查尿酸,再升高者再次按上述服用,不高者停用苯溴马隆。非控制组不接受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每3个月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血脂等生化项目及颅脑MRI。随访期间患者新发脑梗死或再发脑梗死者除积极治疗脑梗死外,控制组继续行控制尿酸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接受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三组患者空腹血尿酸水平比较 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为41例(41.00%)、57例(57.00%)和18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100例无症状脑梗死组的患者中,41例尿酸升高,59例尿酸正常。通过长期随访,无症状脑梗死组高尿酸患者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17例(41.46%),尿酸正常患者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高尿酸脑梗死患者的随访结果 98例高尿酸脑梗死患者中,控制组50例(无症状脑梗死组21例,有症状脑梗死组29例)和未控制组48例(无症状脑梗死组20例,有症状脑梗死组28例)。控制组进展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或复发为7例(14.00%),未控制组17例(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4相关性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的影响,高尿酸血症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及进展有相关性(OR=1.31,95%CI=1.003~1.918,P<0.01)。
3讨论
SCI患者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指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及神经功能障碍,但影像学检查可见病灶的梗死类型。因患者缺乏临床表现,患者主动入院检查、治疗较少,且以往限于检查手段等原因,SCI患者较难发现,但可以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或发展成为VD,故早期发现、早治疗SCI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颅脑CT及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使用和人们防病意识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因头痛、头晕发病收入院的患者常规行颅脑CT或MRI及生化检查,发现SC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脑血管病发病率增高,且发病趋势年轻化,20~50岁的患者屡见不鲜[6]。据资料统计[6],60%的脑血管病患者年龄集中于40~60岁,其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脑梗死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如肥胖、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运动时间减少等,且上述生活方式致血尿酸水平增高的机率更大,与老年人脑梗死具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故抛开常见高危因素,从更多方面研究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会更好防治脑血管病。传统认为高尿酸血症跟痛风关系密切有关,但近年来,有临床资料[7]表明,高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有关,但缺乏动物实验及大规模临床资料验证。, 百拇医药(朱树花)
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檢出率上升明显,在临床上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进展加重成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是再发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也可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饮食的增加,高尿酸血症(HUA)发病率增加[2,3]。研究发现,HUA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但HUA与SCI发生、发展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中青年SCI患者血尿酸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7年6月新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患者300例。入组标准:①年龄均在50岁以下,性别不限;②入院后均行颅脑CT或MRI扫描明确诊断;③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④同意接受定期(3个月1次)复查血生化和颅脑MRI等检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颅脑MRI或CT结果,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无症状性梗死组患者颅脑MRI或CT的病灶均符合TOAST分型中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病灶位于基底节、丘脑或脑叶不包括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3.24±1.12)岁;伴有高血压50例,高血糖44例,高血脂32例。有症状脑梗死组患者均因首次出现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入院,颅脑CT或MRI在检出新发责任病灶同时发现颅内其他部位有无症状梗死灶的存在,新旧病灶均符合TOAST分型中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病灶位于基底节、丘脑或脑叶不包括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2.97±2.43)岁;伴有高血压51例,高血糖42例,高血脂34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因头痛或头晕入院,但做颅脑CT或MRI检查无异常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41.35±2.13)岁;伴有高血压52例,高血糖43例,高血脂31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方法 所有患者首次采集血指标信息时需空腹12 h后清晨抽血4 ml送检,用酶法经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华分析仪测定血清尿酸,嘱患者控制饮食3 d,禁食动物蛋白、豆类、菌类、鱼类等高嘌呤食物以青菜粗粮为主。复查患者抽血化验前7 d按上述要求控制饮食,血尿酸>420 μmol/L为异常增高。
对高尿酸脑梗死患者采取自愿接受治疗的原则并分组为口服苯溴马隆控制血尿酸组(控制组)和非控制尿酸组(非控制组)。控制组口服药物苯溴马隆片(商品名:立加利仙,德国进口,分装企业: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90012),50 mg,1次/d,早饭后服用,复查尿酸结果正常后停药,1个月后再次复查尿酸,再升高者再次按上述服用,不高者停用苯溴马隆。非控制组不接受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每3个月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血脂等生化项目及颅脑MRI。随访期间患者新发脑梗死或再发脑梗死者除积极治疗脑梗死外,控制组继续行控制尿酸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接受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三组患者空腹血尿酸水平比较 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为41例(41.00%)、57例(57.00%)和18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100例无症状脑梗死组的患者中,41例尿酸升高,59例尿酸正常。通过长期随访,无症状脑梗死组高尿酸患者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17例(41.46%),尿酸正常患者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高尿酸脑梗死患者的随访结果 98例高尿酸脑梗死患者中,控制组50例(无症状脑梗死组21例,有症状脑梗死组29例)和未控制组48例(无症状脑梗死组20例,有症状脑梗死组28例)。控制组进展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或复发为7例(14.00%),未控制组17例(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4相关性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的影响,高尿酸血症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及进展有相关性(OR=1.31,95%CI=1.003~1.918,P<0.01)。
3讨论
SCI患者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指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及神经功能障碍,但影像学检查可见病灶的梗死类型。因患者缺乏临床表现,患者主动入院检查、治疗较少,且以往限于检查手段等原因,SCI患者较难发现,但可以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或发展成为VD,故早期发现、早治疗SCI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颅脑CT及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使用和人们防病意识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因头痛、头晕发病收入院的患者常规行颅脑CT或MRI及生化检查,发现SC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脑血管病发病率增高,且发病趋势年轻化,20~50岁的患者屡见不鲜[6]。据资料统计[6],60%的脑血管病患者年龄集中于40~60岁,其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脑梗死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如肥胖、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运动时间减少等,且上述生活方式致血尿酸水平增高的机率更大,与老年人脑梗死具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故抛开常见高危因素,从更多方面研究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会更好防治脑血管病。传统认为高尿酸血症跟痛风关系密切有关,但近年来,有临床资料[7]表明,高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有关,但缺乏动物实验及大规模临床资料验证。, 百拇医药(朱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