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9年第7期
编号:13391484
个体化社会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9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7期
     3.3开展“共同体验”教育,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在给医生与患者提供更为精确和先进的技术诊断服务时,也使传统的“医仍仁术”被技术主义异化,医患关系被物化乃至失语。然而,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必将使人更加关注医学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本质,更加重视医学的人文性与向善性[7]。医学必定是“人学”,它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具有思维和感情的“人”。在本质上医学不仅需要理性冷静的科学思维,更需要温暖的人情。这就要求医生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为患者提供技术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共同体验”教育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和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和谐人道的医患关系,树立“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观。

    3.4重视对医学生“博物学情怀”的培养 博物学情怀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提出来的,指一种观念与价值形态。他认为,博物学情怀不是指一门科学,而是一种眼光与方法,指个体自然情趣的养成与开发,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其最初体验与认知源于对自然的关爱。当今,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仅面临着错位规则和医患失语的难题,也面对职业道德空洞的挑战。事实证明,紧紧依靠树立“道德偶像”、灌输道德口号与箴言式的道德教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道德需要,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医学职业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为对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一种寻常的关怀和俗世的悲悯,对于它的内化需要人道主义精神的教化熏陶和“慢火熬汤”式的知识与道德一体化的养成,需要培养医学生博物馆一样丰富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那些“无用而美好”的事物[8]。对学生“博物学情怀”的培养,正是通过在平时的教育中将技术与道德、人性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养外,更加注重塑造他们坚定自信、内省反思、悲悯敬畏的职业气质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帮助他们获得和拥有在医疗实践中平衡技术与人性的张力,从而塑造善良、博大、尊严的职业道德新形象。
, 百拇医药
    4总结

    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和难题,但是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等确保了学校在医德教育方面仍然可以大有作为。通过完善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机制、发挥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共同体验”教育,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对医学生“博物学情怀”的培养等方面,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仍然可以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俊.个体化社会中的教育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4(15):35-40.

    [2]閆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351-358.

    [3]王明.个体化进程中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困境--基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6(2):85-89.
, 百拇医药
    [4]严予若,万晓莉,陈锡建.沟通实践与当代医患关系重构--一个哈贝马斯的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3):171-202.

    [5]靳嘉铭,丁维光.商谈伦理视阈下的医患沟通问题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7-10.

    [6]David S.Jones,Jeremy A.Greene,Jacalyn Duffin,et al/著,方芗/译.作为医学人文教育核心的历史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114-126.

    [7]常运立,沈璐.试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道德健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0):1192-1195.

    [8]刘华杰.博物:关注那些“无用而美好的”[N].中国教育报,2016-01-02(004).

    收稿日期:2018-12-2;修回日期:2018-12-26

    编辑/杨倩, 百拇医药(郑佳琳 卢景国)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