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9年第9期
编号:13389996
产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5日 《医学信息》 2019年第9期
     2讨论

    2.1发病机制 TTP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率低,临床罕见。TTP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TTP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缺失有关,该酶又称为ADAMTS13,在TTP发病中起病因学作用,其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9q34),若其突变,使vWF-CP缺乏,可导致先天性TTP。而获得性TTP患者体内存在抗ADAMTS13抗体,使其活性降低,导致积累过多超大的vWF多聚体,从而触发病理性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管血栓,导致TTP。获得性TTP可能与感染、妊娠、药物、免疫、肿瘤等因素有关[2,3]。

    2.2临床表现 TTP典型临床表现为: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严重者颅内出血;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贫血,外周血涂片中见碎裂的红细胞(头盔状细胞、三角形红细胞、形状扭曲的红细胞)伴溶血的证据(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幼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数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③肾脏损害:肉眼血尿不常见,重者因肾皮质坏死最终进展为急性肾功衰;④发热:90%以上患者有发热,在不同病期均可发热,多属中等程度;⑤神经系统改变:包括头痛、精神改变、局部运动或感觉缺陷、视觉模糊甚至昏迷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