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化及客观化结合的挑战与意义(2)
2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对于“治未病”含义的解释,认为“治”有治理、调节、治疗的含义,而对于“未病”一词的解释,目前认为其有健康未病的状态、有潜在病理改变但无临床症状的潜病未病的状态、有潜在病理改变且病理改变已显露于外,但临床不具备诊断为疾病条件的疾病前期的状态、也有按照疾病发展传变规律的传变未病的状态四層含义[4]。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概括主要有三层核心内容,其一:既对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的“未病先防”的含义;其二:是对已发生疾病的“已病防变”的含义;其三:是对在疾病发生以后且治愈后的“病后防复”的含义。
对于“治未病”理论思想指导原则的延伸,国医大师周仲瑛所言“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其一:“治其未生”,即此时要调养心神,顺四时养生,使形体无害保持在正常功能状态下,使疾病控制在未生之前[5];其二:“治其未成”,在疾病未形成之前,此时疾病已有潜在的病理改变且有发病的基础因素,也认为此时是疾病的萌发之端,且病位表浅、病情轻浅,不具备构成一证或一病的病理条件,即为疾病的潜伏之期,此为控制疾病在未成之时;其三:“治其未发”,此为针对一些慢性疾病,因慢性疾病有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源于此类病证与先天禀赋强弱有关,针对调护增强机体体质之法,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避诱发之因等防治方法,使疾病控制在缓解状态,即为“治其未发”;其四:“治其未传”,“传”为疾病急性发作之时,如不加以调控防护,按疾病发展传变规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