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有品格,人有规矩
一个采玉人,说他们的规矩:“在深山里,采到了玉,有时可以及时带出去,有时带不完,有时带不动——那就存放在深山里。”
他讲到“存放”在深山里,大家就乐了:“能存多久呢?”还有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采玉人。“想存多久,就存多久,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一年半载的也行。”采玉人回答。
山外面尘世里的人惊叹:“怎么可能?还可以原封不动地存在那里吗?”
“当然。”采玉人的眼睛,玉一般纯净。“我们采玉人的规矩是,采得的玉带不了,写上名字就地存放;凡是写了名字的玉,谁都不再动一下,那说明已经有了人家。”
“呜——”众人听得如木鸡,纷纷表示,不可想象,难以置信!
有好奇者,跟了采玉人进山,如同寻访“世外桃花源”。所见果然如采玉人所言,大山深处的玉和人,都如玉一般,剔透、守信——“玉如果不是因为守了时光的诚信,它们也不会成为玉的。”采玉人爽朗地公布他们的发现。
而采玉的人们,也因相互间的守信守约,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出了山,反倒不懂,尘世里的人,争来抢去、顾虑重重,总是担心利益受损,所以总是争端纷起。
望峰不能息心,见玉更起利心的人,不依不饶地追问:“我就不信,难道真的没有人拿?”他诡谲地一笑:“就是拿了,也没谁知道的。”
采玉人群起而义正辞严:“怎么没谁知道呢?天知道,地知道,大山知道,哪缕风、哪片叶、哪根小草不知道呢?关键是他自己的左心房和右心房也都知道哦!”采玉人举起他们的玉,在阳光下照耀,看它的晶莹剔透。“玉有品格,人有规矩,你们连这个都不懂——真可怜!”
小乔在单位被人“编排”,无中生有是必然的,不然编排个什么劲儿。
小乔觉得郁闷,有知己的同事便说:“往那儿一站,你是啥人,那是啥人,谁还不明白嘛!”小乔想想也是,自己都老乔了,优劣自有分辨,何必辩白。
“可那人无中生有个什么劲儿呢?”老乔还是略有纠结。于是,她说给她的一位记者朋友听,记者给她讲述了自己的凡人“小”事——
这位记者千里迢迢去西藏,单车骑行采访,后来写了一篇名为《雪痕》的文章,记述她采写的人物和故事。而几乎是在同时,当地另一位作家也发表了一篇小说,里面的细节跟她的记述惊人的相似,便有好事者炒作她们的“抄袭”。
记者不言语,倒是那写小说的作家出面澄清事实,称自己“绝对原创”云云。如此一来,记者反倒是抄袭了不成?可是这女记者依然不动声色,有旁观者却不依了:“小说家不要再说什么了,记者讲经历的时候,在场的有你,还有我呢!”原来是“证人”发言。
记者见到微博上的这话,马上致电“证人”:“谢谢好意,不必澄清,删了吧。”“证人”怒了:“你是懦夫,还是被她收买了?”记者笑了:“都不是。”对方质问:“你怎么这样好脾气?”记者慢慢地答:“她说没抄袭就没抄袭吧,天上还有一双眼睛呢。”
如出一辙,这记者也会给小乔、大乔、老乔讲:“凡事不必介意哦,天上还有一双眼睛,在看着!”
世上的人,是石、是玉、是草、是木……
天上的那双眼睛,看着它,看着它们,不说话。无语里,香者,自香;清者,自清;浊的、臭的,也随之,任之。
天不怒,人无怨,攘攘与熙熙,来有时,去有时,天地给的,天地也能收回……
辩与不辩,黑的,白不了。 (秦湄毳)
他讲到“存放”在深山里,大家就乐了:“能存多久呢?”还有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采玉人。“想存多久,就存多久,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一年半载的也行。”采玉人回答。
山外面尘世里的人惊叹:“怎么可能?还可以原封不动地存在那里吗?”
“当然。”采玉人的眼睛,玉一般纯净。“我们采玉人的规矩是,采得的玉带不了,写上名字就地存放;凡是写了名字的玉,谁都不再动一下,那说明已经有了人家。”
“呜——”众人听得如木鸡,纷纷表示,不可想象,难以置信!
有好奇者,跟了采玉人进山,如同寻访“世外桃花源”。所见果然如采玉人所言,大山深处的玉和人,都如玉一般,剔透、守信——“玉如果不是因为守了时光的诚信,它们也不会成为玉的。”采玉人爽朗地公布他们的发现。
而采玉的人们,也因相互间的守信守约,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出了山,反倒不懂,尘世里的人,争来抢去、顾虑重重,总是担心利益受损,所以总是争端纷起。
望峰不能息心,见玉更起利心的人,不依不饶地追问:“我就不信,难道真的没有人拿?”他诡谲地一笑:“就是拿了,也没谁知道的。”
采玉人群起而义正辞严:“怎么没谁知道呢?天知道,地知道,大山知道,哪缕风、哪片叶、哪根小草不知道呢?关键是他自己的左心房和右心房也都知道哦!”采玉人举起他们的玉,在阳光下照耀,看它的晶莹剔透。“玉有品格,人有规矩,你们连这个都不懂——真可怜!”
小乔在单位被人“编排”,无中生有是必然的,不然编排个什么劲儿。
小乔觉得郁闷,有知己的同事便说:“往那儿一站,你是啥人,那是啥人,谁还不明白嘛!”小乔想想也是,自己都老乔了,优劣自有分辨,何必辩白。
“可那人无中生有个什么劲儿呢?”老乔还是略有纠结。于是,她说给她的一位记者朋友听,记者给她讲述了自己的凡人“小”事——
这位记者千里迢迢去西藏,单车骑行采访,后来写了一篇名为《雪痕》的文章,记述她采写的人物和故事。而几乎是在同时,当地另一位作家也发表了一篇小说,里面的细节跟她的记述惊人的相似,便有好事者炒作她们的“抄袭”。
记者不言语,倒是那写小说的作家出面澄清事实,称自己“绝对原创”云云。如此一来,记者反倒是抄袭了不成?可是这女记者依然不动声色,有旁观者却不依了:“小说家不要再说什么了,记者讲经历的时候,在场的有你,还有我呢!”原来是“证人”发言。
记者见到微博上的这话,马上致电“证人”:“谢谢好意,不必澄清,删了吧。”“证人”怒了:“你是懦夫,还是被她收买了?”记者笑了:“都不是。”对方质问:“你怎么这样好脾气?”记者慢慢地答:“她说没抄袭就没抄袭吧,天上还有一双眼睛呢。”
如出一辙,这记者也会给小乔、大乔、老乔讲:“凡事不必介意哦,天上还有一双眼睛,在看着!”
世上的人,是石、是玉、是草、是木……
天上的那双眼睛,看着它,看着它们,不说话。无语里,香者,自香;清者,自清;浊的、臭的,也随之,任之。
天不怒,人无怨,攘攘与熙熙,来有时,去有时,天地给的,天地也能收回……
辩与不辩,黑的,白不了。 (秦湄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