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45340
美国学生“漂”着上大学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日 《知识窗》2013年第12期
     对很多人来说,能够到哈佛大学读书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这对于18岁的美国学生Abigail Wright也不例外。

    Abigail Wright高中念的是贵族学校Milton Academy,和她一起毕业的同学中,有十个人上了哈佛大学,而她只在候补名单里,最后不得已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却一心想着能转到哈佛大学。最后,她找到教拉丁语和文学的教授写推荐信。终于,在教授的推荐下,Abigail Wright成功地转学到了哈佛大学。

    在美国,像Abigail Wright这种喜欢转来转去,不停地换大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的“游牧民族”又称“校漂族”。和我们国内很多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的“校漂族”不同,美国的“校漂族”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普及的产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美国大学自由竞争的开放体制:学生可以自由转学,并且可以把学分随身带走。如此一来,你可以在A校上一年级,然后到B校继续读二年级。这种制度,鼓励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挑肥拣瘦”,也给另外一些开始没有条件上好学校的学生日后“升级”提供了条件。

    美国的“校漂族”有低端和高端两种,当然还有许多在两者之间。最低端的“校漂族”是那些准备不足、资源有限的学生,他们常常从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起步。这种学院,大致和我们国内的中专、大专差不多。如果读完了觉得自己有条件上四年制的大学,就继续到四年制大学注册,并把社区学院的学分带过去。还有一些学生,希望早一年修够学分毕业,这样不仅可以少缴一年学费,而且能早一年工作赚钱。他们放暑假回家,常常到附近便宜的社区学院修课,积累学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属于这种低端,但也不是上名校的高端学生。他们属于“挑肥拣瘦”型,上个大学不满意,就换一所,不行再换。他们考虑的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课程和环境是否与自己投缘,又有学校在奖学金等方面给出的条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研究,在四年制大学中,有三分之一的转学学生是转到自己更满意的大学去;另有三分之一,是转到更好的地区或者更有声望的大学;还有10%是因为经济原因转学。

    2008年美国大选时,“校漂族”第一次登上全国最高的政治舞台。阿拉斯加州长佩林被选为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伙伴,作为政治新星也大红大紫了一通。她大学第一年只在夏威夷太平洋学院读了一个学期,再跑到北爱达荷州的社区学院读了两学期,然后又跳到爱达荷大学读了两个学期,并在此期间回阿拉斯加参加选美比赛,获得了一笔奖学金,接着在当地的Matanuska-Susitna社区学院读了一学期,再回到爱达荷大学修了三学期课直到毕业。她的大学一共“漂”了四所学校。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先在加州读了两年大学,中途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也是个“校漂族”。

    高端的“校漂族”,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Abigail Wright一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我们国内的“复读生”,他们一开始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决定第二年再接再厉重新申请。不同的是,他们“复读”的地方不是高中,而是已经录取他们的大学。

    不过,这些“骑驴找马”、憋着劲上名校的“校漂族”,转学其实也没那么轻松。一般的大学,学生转来转去,空缺很多。有的招生更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名校则不同,每年招生都会严格控制规模。如今,许多名校鼓励学生到海外读书一年,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海外学习算本校学分。他们出国期间,学校就有了空缺,如此一来,就为那些当初上名校“未遂”的优秀学生留出了机会。

    在美国,不仅学生们热衷于“漂”着读大学,很多学校也为“校漂族”们洒脱地敞开了怀抱。一位去美国大学进修的朋友就曾有幸目睹了美国不少名牌大学“明目张胆”地到一些普通高校“撺掇”大学生转学的事儿。在美国大学每个学期的开学日,普通大学的校园里总会有许多的名牌大学来此“摆摊设点”,以吸引学生下学期转到他们学校就读。为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美国的名牌大学每学年都要接纳一批普通大学里的优秀学生,同时也要淘汰一批劣等学生,从而促进优秀人才的大批量诞生。

    不用“从一而终”上大学,也为那些一开始“选错行”“嫁错郎”的学生多了一次乃至数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幸运呢? (蓝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