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的变与不变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将张郃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身亡,魏明帝曹睿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地对中书侍郎陈群说:“蜀国没有平定而张郃却已死了,这可怎么办啊!”陈群也满怀忧虑地附和说:“张郃的确是一员良将,是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啊。”卫尉辛毗不以为然,对陈群说:“陈公,这是什么话呢!当建安之末,都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武帝(曹操),等到他逝世,文帝(曹丕)受命登上了皇位;黄初之世,又说天下不可无文帝,等到他弃世,而陛下(曹睿)亦自龙兴。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郃呢?”辛毗说的话婉转了些,说白了就是地球离开谁都转。陈群回答说:“你说的也有道理。”明帝一听就乐了:“你可真善于左右逢源啊!”
乍听起来,陈群有点像西游记里的沙和尚了,就会说“师父说的对啊”“大师兄说的对啊”,是个只知和稀泥的老好人,其实不然。
他曾主管纪检,有几次在朝堂上当面批评郭嘉,说他作风散漫,行为不检点,有违纪律。郭嘉当时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眼光很高,有点魏晋名士放荡不羁的性情,听了陈群的批评,老实承认,心里并不生气。曹操在场听着,只是说“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但对陈群敢于秉持公正,没有私心,非常高兴。
还有一次,曹丕接受汉帝的禅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高兴之余,曹丕很在意群臣的反应。他发现大家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唯独华歆和陈群没有一点喜色。这让曹丕心里有点发堵,久久不能释怀。有一天,他忍不住问陈群说:“我顺应天意,受让当了皇帝,群臣都喜形于色,唯独你和华歆看起来有点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说,我当皇帝你们有意见吗?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态度问题,搁一般人得赶紧辩解,表达忠心,否则就得掂量掂量头上的乌纱帽了。陈群很坦然,平静地回答说:“我和华相国都曾经为汉朝之臣,内心虽然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我们的神色应该深怀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啊。”曹丕一听,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心生敬意。
陈群讲求正义堪称“豪放”,但有时处理起事来又相当“婉约”。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选大批美女入宫,又动了营建宫殿的念头,此事立刻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杨阜带头公开上书反对,语气激烈,甚至以商纣作喻,把皇帝气得牙根疼。这天,明帝正在宫里心烦意乱,中书侍郎陈群求见。拜见后,陈群拿出一份奏折,说的也是大兴土木的事。曹睿看过之后,见语气柔和,并没有指责之意,态度也就缓和下来。陈群借机劝说道:“当年汉明帝想盖德阳殿,钟离意劝谏,就停止了修建,许多年后才又盖成,殿成之日,他对群臣说‘假如钟离尚书在,这座殿是盖不起来的’。其实作为皇上哪里是怕一个大臣呢?实在是为天下的百姓啊!”曹睿听了,有所顿悟,把营建宫殿的规模大大缩小了。
陈群就是这样,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领导的错误,有问题都是直接“抗疏”,把报告交到领导手里,密陈得失,前后上了几十个奏疏,每次上奏都不跟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并且还会销毁文件的草稿,连其子弟都不知他“抗疏”的事。当时人都讥笑他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直到后来才从皇帝那儿看到进谏的奏书,无不感慨,都称赞他为忠厚的长者。
史书上称赞陈群“无适无莫”,这句话出自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说君子对于人、事没有厚薄之分,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义。虽然陈群看起来有点“善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正直无私从来都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而为别人考虑则是一种让人温暖的修养。 (清风慕竹)
乍听起来,陈群有点像西游记里的沙和尚了,就会说“师父说的对啊”“大师兄说的对啊”,是个只知和稀泥的老好人,其实不然。
他曾主管纪检,有几次在朝堂上当面批评郭嘉,说他作风散漫,行为不检点,有违纪律。郭嘉当时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眼光很高,有点魏晋名士放荡不羁的性情,听了陈群的批评,老实承认,心里并不生气。曹操在场听着,只是说“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但对陈群敢于秉持公正,没有私心,非常高兴。
还有一次,曹丕接受汉帝的禅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高兴之余,曹丕很在意群臣的反应。他发现大家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唯独华歆和陈群没有一点喜色。这让曹丕心里有点发堵,久久不能释怀。有一天,他忍不住问陈群说:“我顺应天意,受让当了皇帝,群臣都喜形于色,唯独你和华歆看起来有点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说,我当皇帝你们有意见吗?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态度问题,搁一般人得赶紧辩解,表达忠心,否则就得掂量掂量头上的乌纱帽了。陈群很坦然,平静地回答说:“我和华相国都曾经为汉朝之臣,内心虽然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我们的神色应该深怀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啊。”曹丕一听,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心生敬意。
陈群讲求正义堪称“豪放”,但有时处理起事来又相当“婉约”。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选大批美女入宫,又动了营建宫殿的念头,此事立刻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杨阜带头公开上书反对,语气激烈,甚至以商纣作喻,把皇帝气得牙根疼。这天,明帝正在宫里心烦意乱,中书侍郎陈群求见。拜见后,陈群拿出一份奏折,说的也是大兴土木的事。曹睿看过之后,见语气柔和,并没有指责之意,态度也就缓和下来。陈群借机劝说道:“当年汉明帝想盖德阳殿,钟离意劝谏,就停止了修建,许多年后才又盖成,殿成之日,他对群臣说‘假如钟离尚书在,这座殿是盖不起来的’。其实作为皇上哪里是怕一个大臣呢?实在是为天下的百姓啊!”曹睿听了,有所顿悟,把营建宫殿的规模大大缩小了。
陈群就是这样,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领导的错误,有问题都是直接“抗疏”,把报告交到领导手里,密陈得失,前后上了几十个奏疏,每次上奏都不跟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并且还会销毁文件的草稿,连其子弟都不知他“抗疏”的事。当时人都讥笑他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直到后来才从皇帝那儿看到进谏的奏书,无不感慨,都称赞他为忠厚的长者。
史书上称赞陈群“无适无莫”,这句话出自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说君子对于人、事没有厚薄之分,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义。虽然陈群看起来有点“善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正直无私从来都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而为别人考虑则是一种让人温暖的修养。 (清风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