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24945
向好奇心致敬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知识窗》2014年第7期
     2014年4月12日,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菠萝科学奖系列活动之一的“科学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上,67岁的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对话76岁的中国卡林加奖得主(2013年)李象益,打造了一场科研与科普同等重要的思想盛宴,并共同发起了向好奇心致敬的科学宣言。

    1983年,李象益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任至国家科技馆。身为馆长,李象益觉得有许多事要做,因为当时科技馆内的馆藏几乎是一片空白:外面一块牌子,里面一个空摊子。但在给孩子们上科普课时,李象益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张有关肠子的挂图,指着挂图,他有点遗憾地说:“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一流的美国科学馆,就会设计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肚子里装着肠子。观众只要从肚子里拉出肠子来,测量一下,很快就会报出长度来——大约有7米。可惜,我们这里只有一张较为直观的挂图了。”当时,孩子们都想:要是有一根软塌塌的肠子摸,那多好呀!孩子的好奇心上来了,但都是抱着失望而离开:李馆长也是和其他馆长一样,说说而已!

    不能让孩子的好奇心打了水漂,面对孩子失望的眼神,李象益暗暗下定了决心。

    对话还在进行,切哈诺沃依然沉浸在当年的实验中。他侃侃而谈,当整个科学界都在研究蛋白酶是如何产生的时,没有人关心它们是如何凋亡的,我和我的团队却对此充满好奇,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让全世界大吃一惊,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李象益的“回应”也很激烈:“抓科普得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始。使孩子有好奇心,这才是真正的科普。”

    1988年,李象益参与建设的中国科技馆开馆,同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中心理念的科普展览,展出了一批现代科普设备。为了从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交换来这些展品,李象益煞费苦心地把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加拿大展览了一段时间,才最终引进了这一中国科普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展览。当让人“怒发冲冠”的高压放电器摆放在中国科技馆中心时,这个让人大开眼界的“怪物”,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

    “李馆长是个做实事的人!”当时,就有人议论开了。

    切哈诺沃引经据典一番后,他说:“电视、冰箱、飞机等现代发明为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便利,而这些因科学而来的发明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对此,李象益感同身受地说:“培养好奇心应该作为科普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手段。”

    李象益有个随身携带的“百宝箱”,里面装着自己动手做的“教具”。他说,一些科学的原理也可以用自制的教具代替,能省一分就省一分。何况亲手制作的教具,比购买来的教具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伸缩球”是李象益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教具。球体由很多塑料短棍组成,可以自由伸缩,最小时只有西瓜般大小,最大时直径将近1米,而且无论任何一处受力,在伸缩过程中,球体最外层的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在神奇的体验中,伸缩球的变化诱发孩子的好奇心远比坐在课堂里,听老师一板一眼的讲课强多了。

    这种制作,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李象益也变得与时俱进。平板电脑、PPT、二维码、慕课视频、翻转课堂……比如利用AR技术,让恐龙、运动的太阳系或者跳动的心脏等原来不可能触摸或者看到的东西活生生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充满了感染力,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李象益的现场操作,赢得了“够酷够潮老人”的“点赞”。

    2013年,李象益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发的“卡林加奖”,该奖是科普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称为“科普诺贝尔奖”,他也是该奖项设立61年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三十多年的科普工作,让李象益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官衔: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顾问等。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科学家”的称呼,他说:“科学家是什么?不就是具有好奇心的长大了的孩子嘛。向好奇心致敬,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将是我推广科普的最终心愿!” (柯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