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5年第6期
编号:12715530
空难拯救了拉链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日 《知识窗》 2015年第6期
     美国人威特康·贾德森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平时就喜欢改装机器,实验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小配件。

    19世纪末,长筒靴风靡一时。当时由于没有拉链,每只长筒靴的侧缝处配有二十多个铁钩纽扣。铁钩纽扣虽然结实牢固,但是使用起来却极不方便:穿靴时需要一个个地系,脱靴时再一个个地解,费力费时。

    贾德森决定设计出一种设备,替换改装靴子上的铁纽扣。他的思路是采用类似间隔齿的装置把开口部位锁严实。可怎样才能使它开合自如呢?他苦思了很久却依然一筹莫展。

    一天,他到一家铁匠铺购买饭勺。这家店铺的铁勺挂得整齐巧妙:一根被架在水平位置的钢筋棍上吊着上、下两行,上面的一行是由钢筋棍直接穿过勺柄孔,而下面的一行是勺柄朝下,通过勺的凹处“咬合”在一起。贾德森静静地盯着那两排饭勺许久,灵机一动,有了!那紧紧咬合在一起的两排饭勺成了他设想中锁链的雏形。

    按照这个思路,贾德森设计出了锁链装置,并把它命名为“可移动的扣子”。1893年8月29日,贾德森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把他的发明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进行了展示。

    1902年,一家企业买下了这个专利,开始生产这种新型移动锁链,并把它首先应用在改良靴子的铁纽扣和一些衣服的扣子上。但这家“吃螃蟹”的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毁灭之路——这种锁链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开,有时还会突然崩开。一些年轻的妇女走在大街上往往衣服会自动崩开,令她们尴尬万分。于是再也没人敢购买装有这种锁扣的商品,这家公司终因亏本而倒闭。

    在美国工作的瑞典人森贝克对这种锁链装置进行了改良,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他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结合,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不幸的是,人们对此前锁链自动崩开的情形记忆犹新,并不认可改进后的商品。森贝克的公司还是难逃失败的厄运。

    巴黎协和广场的一次空难事故使得这种新式锁链重新拥有了广阔的市场。

    这次机毁人亡的空难事故的原因是飞行员的一粒纽扣掉进了发动机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一条铁令:此后,飞行员服装上绝不允许再钉纽扣!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此禁令,一直波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

    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判定这是让锁链发明起死回生的绝佳机会。他立即与国防部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缝制不钉纽扣的新式飞行员军装。很快,飞行员就穿上了带有新式锁链的新军装,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广告效应。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乃至欧洲的服装商联系,大规模批量生产带新式锁链的上衣。新式锁链绝处逢生,日益走俏。一场空难拯救了一项发明。

    1924年,美国古德里奇公司从森贝克手里买进此项专利并投入批量生产,还根据它开合时发出的摩擦声为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Zipper”,即“拉链”,并设计出拉链的商标。, 百拇医药(雷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