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992309
把相机交给你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知识窗》2016年第6期
把相机交给你

     真正的帮助,不是带着施舍感的怜悯,而是在平等立场上的尊重和关照。

    1992年出生的杨凯芩毕业后,打算前往伦敦艺术学院读硕士。出国前,她到甘肃山区支教,开了一门名为“山间暗房”的摄影课,成了孩子们的“羊老师”。

    教完拍照的基本方法,杨凯芩让孩子们拿着相机自己练习。一听说能自己拍照,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她待的这所学校位于县里最偏远的山区,平均海拔2400米,大多数孩子都住校。在此之前,他们只是镜头中被拍的对象,从未摸过相机。

    孩子们究竟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杨凯芩并不抱什么期望,就当是让他们玩游戏吧。

    孩子们四处寻找拍照对象。夜晚,几个男孩子头抵头躺在路上,仰望着灿烂的星空。付鹏斌觉得小伙伴们简直像星星一样美,赶紧举起了相机;王李燕打算用相机拍下自家羊圈里的羊,因为它们解决了家人的生计问题,她打开闪光灯,镜头里的羊群眼睛发亮;大雪过后,大地银妆素裹,李晋在雪地里边跑边喊:“太美啦,我要和美景拍一张。”于是“咔咔咔”拍下一连串清晰度不一的自拍。

    孩子们的照片让杨凯芩深感意外。在外界的镜头中,贫困儿童总是一群被怜悯的弱势群体。但在孩子们的镜头里,这里有善良可爱的人、美丽纯真的笑脸、看不完的美景。孩子们的世界没有悲苦,甚至美好得让人羡慕。

    尽管这些照片很难用传统的艺术标准来评判,甚至谈不上构图,但杨凯芩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也许,贫瘠的不是孩子们的生活,而是人们的眼睛。

    付鹏斌想拍下家人挖土豆的照片,又怕爸爸责备,走过去匆匆拍完一张就跑。杨老师鼓励他告诉爸爸,他想拍一张做纪念。于是,鹏斌鼓足勇气又拍了一次。爸爸发现后问他:“拍这些有什么用?”鹏斌窘迫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这个贫困的农家,“有用”是值不值得做的唯一标准。

    杨凯芩将一切看在眼里,耐心地告诉鹏斌爸爸,拍照确实没什么用,但能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快乐。朴实的农家汉看着杨老师,若有所悟。临走时,他告诉杨凯芩:“欢迎老师以后多带鹏斌拍照。”

    在杨老师的鼓励下,这些山里娃越来越会玩。捐赠来的器材有限,孩子们便自己想办法。光线不够,他们拿镜子反射阳光,或者用手电筒照明;三脚架不够,他们就用木头做支架。每个拿到相机的孩子都准备了一套拍照“武器”,有手电筒、闪光灯、正方形或椭圆形的镜子、三脚架等。

    孩子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有一回,杨老师和二龙踩空掉进了沟里,一旁的李晋赶紧照下来,小李子一边迅速移动,一边念念有词。事后,还得意地宣称自己是“危急情况下的记者”,弄得杨老师哭笑不得。

    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感受、体会、表达和记录生活,记录他们眼中珍贵的人和事。杨凯芩问他们最喜欢拍什么。一个女孩走到她跟前,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希望别人把我拍得苦兮兮的,然后给予我帮助。”孩子的眼睛明亮得像一汪清泉,清澈见底。杨凯芩看着她,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把相机交给你,请你把自己交给世界。”杨凯芩在日记里记下这句话。外界总是将贫困地区的孩子当成不幸的对象,刻意营造落寞、悲惨的气息,再施以援手。而在杨凯芩看来,真正的帮助,不是带着施舍感的怜悯,而是在平等立场上的尊重和关照。

    “把相机交给你”,我还给你全世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