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原则
在秦末和楚汉战争的棋局中,韩信几乎每战必赢,堪称常胜将军。不过,战争是惨烈的,朝荣夕毙是常态,谁又能真正做到永胜不输呢?韩信也不能。你看那些横刀立马、冲锋陷阵于楚河汉界的豪杰们,哪个不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因为即使走对了九十九步,只要一步走错,往往全盘皆输。对于韩信来说,他一生中最错的一步便是急于称王,引起刘邦猜忌,最后自取灭亡。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二月,应韩信之请,汉王刘邦强忍怒火,同意封他为齐王,并遣张良赴齐,当面授印。张良到达齐国,除了给韩信送来印信之外,还当面传达了刘邦的口谕,希望韩信整军出发,与正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同楚军对峙的汉军遥相呼应,夹击楚军。韩信如愿以偿,心情畅快,自然满口答应。
就在准备开拔之际,楚王项羽派谋士武涉从楚国赶到齐国游说韩信。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此时的韩信如同“香馍馍”,人人都想拉拢他。武涉说:“如今谁主天下,关键看你,你随刘邦,则天下姓刘;你随项羽,则天下姓项。不过,你如果随了刘邦,我敢断言,项羽今日灭亡,刘邦明天就会收拾你。要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反汉中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才是万全之策。”就时势来说,武涉的分析的确入木三分,他献出的策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是,韩信断然拒绝了武涉的建议。然而,韩信错了吗?没有,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
很多人都说,秦末楚汉之际,项羽是盖世英雄,如此评价,则真应了阮籍那声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项羽不过是一个只会攻城略地、暴怒屠城的勇匹夫而已。若以功成大小作为英雄的标准,则刘邦可称。可当时后世又有几人说刘邦是英雄呢?若以谋略和信义而论,韩信则堪称真英雄。如若不信,请看他是如何拒绝武涉的。他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这段话最能体现韩信的为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其后,韩信手下谋臣蒯通,也看到了韩信这个“潜力股”的潜力所在,便来劝说韩信。他的分析与武涉异曲同工,他说:“当今两主(刘邦、项羽)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如果说武涉的游说有离间之嫌,那么蒯通作为韩信的智囊,他的劝说则应该是药石之言,出发点是为韩信好。但是,面对忠心耿耿的部下苦口婆心的劝说,面对稍作改变即能拥有天下的诱惑,“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的韩信却依然初衷不改,且义正词严地回答蒯通说:“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不因利而背信弃义,这就是韩信的原则,即使这原则要以唾手可得的天下作为交换,即使这原则要以牺牲自我作为代价。尤其是他回答武涉那句“虽死不易”,至今让人佩服、敬仰和感动。至于后来韩信因所谓造反被斩于长乐宫钟室,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试想一个已经造反的人,怎会毫无防备而自投罗网呢? (晏建怀)